合肥:争当改革排头兵(一) 用新理念思路引领发展

10.06.2014  10:30

  【合肥:争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第一篇:坚持改革开放,用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新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划调整等历史机遇,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突出自主创新与开放承接并举,走上了一条“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路子,翻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合肥版”,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合肥:争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下面播送第一篇:坚持改革开放,用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新发展。安徽台记者雷明剑报道。

  5月30号上午,在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里,铁路南站拆迁复建点智能化改造工程、合肥市科技馆无线网络建设等几场招标会正在举行,唱标人和投标单位一问一答,交易活动进行得十分有序。

  曾多次从武汉来肥参加投标的湖北客商孙先生告诉记者:“原来要是不中标的话,心情会很激动,有很多的情绪,现在要是不中的话,大家心里也觉得很平和,因为做到了透明、公开。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公开透明是前提、是基础。2006年,合肥市启动招投标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纳入中心,实行统一交易平台、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机构管理。

  合肥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局长黄卫东:“我们真正把公共资源由隐性变显性,把散落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资源统一集聚在我们一个平台上,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招投标体制改革,为大建设、大发展营造了公平开放的环境。但大建设,钱从哪里来?为此,合肥市率先启动了以“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借用还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对记者说:“投融资借用还一体化改革在全国来讲还是先进的。发展得到了充分资金,资源也得到了充分整合,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没有出现债务危机或信用危机。

  正是得益于这项改革,合肥高新区与高新担保公司、杭州银行三方通力合作实施了“融资风险池计划”,几年来,政府投入的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了约30多亿元的银行信贷、机构投资等社会资本。

  合肥市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桂新生表示:“高新区管委会进行补偿,管委会和担保公司共承担80%的风险责任,银行承担20%的风险责任,这样就使我们企业贷款的条件比以前更加宽松了。

  作为“融资风险池计划”的第一家放款企业,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中介部门评估,用技术专利权作为抵押,技术变现,很快便得到了1100万元的银行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缺口。

  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章晓军介绍:“这些资金的支持对于我们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多的是为我们明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们产值能突破1亿元。

  招投标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只是合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诸多措施中的二项内容。近年来,合肥市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启动了行政、财政、金融、民生等领域的19项改革和8项开放举措,实施了诸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子女开放”、“财政存款与金融机构信贷挂钩”等一系列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行先试之举,合肥也从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经济首位度从2005年的17.3%上升到2013年的24.5%,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大多从第17、18位提升到或接近前10位。

  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朱胜利介绍说:“这几年,合肥的发展确实比较快,主要表现在速度快、结构好、城市功能完善、民生不断改善。特别多说一句,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也保持得比较好。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合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一季度,合肥经济同比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6和0.1个百分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口总额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工业投资总量等4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