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争当创新发展“领跑者”

06.01.2017  03:04

未来,在国家综合性大科学中心的蓝图上,合肥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做强做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合肥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勇做创新发展的 “领跑者”,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当好全省“排头兵”,在全国争先进位。

下好“先手棋”,争当“领跑者”,合肥正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高起点提升“首位度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6年7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列《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11月,《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我省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大科学装置群为基础,整合相关创新资源,集聚一流人才,培育原创性成果,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已成为合肥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最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合肥市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强化全省发展“排头兵”意识,超前谋划,自我加压,实施“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一方面,创新性整合科教名城的高校、研究院所等战略资源“为我所用”,先后成立中科大先研院、北大未名院等一批“国字号”前沿科技研究院所,为创新发展积蓄新动能;另一方面,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由“追跑”到“抢跑”,再到“领跑”,奋力驶入全国创新发展“快车道”。

2016年12月15日,又一“国字号”协同创新平台——安徽省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合肥签约,打造全国一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此前,被誉为新能源“最强大脑”的全国首个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肥揭牌。在刚刚封顶的合肥京东方液晶平板10.5代生产线现场,总经理刘竞介绍:“引入京东方,体现了合肥市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 ”6年前合肥市顶着巨大融资压力,合作建设京东方6代线,自此一路进发,到8.5代线,再到全球首条10.5代线,一个超千亿元新兴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基地正拔地而起。

合肥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前列。到2030年,力争成为全球知名“创新之都”。

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合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铿锵有力,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提升,首位度明显增强。据统计,2015年,合肥市GDP总量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比2014年前进1位,位居第12位。合肥占全省GDP总量达到25.7%,稳居全省第一,首位度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着力原始创新,完善创新链条,敢为人先下好“先手棋

争做创新发展“领跑者”,贵在新理念引领,贵在科学谋划,更贵在敢为人先的作为。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此,合肥市先后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16类34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日前,经过3年多建设,合肥与上海两地间成功实现远程量子保密视频会议,标志着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正式开通,这是我国首个量子通信领域国家级重大工程,也是全球首条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 2016年8月,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成功发射。 “京沪干线”与“墨子号”连接后,将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再次走在世界前沿。

为打破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难、落地难、见效难,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引领、开放集聚、平台支撑、示范应用、环境保障“六强化”,推进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四汇集”;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创新链条,积极探索委托研发、共建实体、科研院所转制、建立技术中心等模式;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等计划,共建成院士工作站25家,集聚两院院士8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5人;积极推进股权激励和分红、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国家试点,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170家,激励总额4.7亿元;实施市级领导领衔、市直部门牵头的创新推进机制,定期研判和调度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采取周、月、季例会制、协调会制和联席会制,在不同层面协调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创新成果从“盆景”向“森林”转化。

目前,合肥已建成33家创新孵化器,在孵企业1700多家。为支持中科大先研院项目,仅一期建设,合肥市就拨付资金16.31亿元。近一个多月内,又有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北航—合肥科学城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

唯有在原始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才可能从“跟跑”迈向“领跑”。

放大创新效应,集聚创新资源,从“跟跑”迈向“领跑

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合肥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

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天地一体化;离子医学、基因科技;磁约束核聚变、智慧能源;大气环境……聚焦四大领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出炉,将上报国家审批。在大科学中心的蓝图中,我省将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领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求催生一系列变革性技术。

眼下,合肥市正在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中科(院)系、高校系、(科研)院所系、企业系”四大创新主体竞相发力的格局,努力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合肥目前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291家,自主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2016年前11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约1800亿元。全市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到2020年将提高到3.5%,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在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下,合肥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十二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方阵。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对此,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充满信心:“当前,合肥市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扎实开展五大发展行动,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正不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创新为最强引擎,奋力从“跟跑”迈向“领跑”,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正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