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七旬老人跳入水中进行排险 用身体堵住漏点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巢湖岸边的派河水位猛涨至11.7米,派河大堤近8公里的牛角大圩段有近600米出现险段,大堤的险段处堤坝宽度单薄,出现多处管涌,部分区域造成了坍塌。险情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第十二集团军某机部旅数百名官兵和包河区党员民兵队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7月9日下午,记者赶赴派河大堤牛角大圩段前线探访:18岁的解放军官兵战士庄文东4小时连背近百个沙袋,中暑半小时后再次奔赴前线,在全体官兵和包河区党员民兵的共同努力下,派河大堤牛角大圩险段加固增高至14米,确保了牛角大圩数千亩农作物和滨湖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抢险]中暑休息半小时重新投入战斗
7月9日15时许,安徽商报记者赶到包河区派河大堤牛角大圩段时,在防汛指挥部门外,包河区烟墩街道党工委委员俞能勤已经喊哑了嗓子。
俞能勤说,连日的强降雨,让派河水位猛涨,一周前,派河水位一度上涨至11.7米,与只有12米高的派河大堤已经相差无几。7月2日晚,一场强降雨后,派河大堤牛角大圩段近600米的险段出现了多处管涌,俞能勤组织人员继续奋战在一线,封堵管涌。 3日,派河水位进一步增高,险段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坍塌,俞能勤及时、合理地指挥调派人员,并和一线抗洪人员继续加固堤坝。合肥市包河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臧习兵介绍,一周时间,派河大堤牛角大圩段近600米的险段,水位涨到12.71米,但整体河堤也“长”高了两米,达到了14米。
当日16:30,在派河大堤牛角大圩险段,18岁的庄文东刚刚中暑倒在了草丛旁边。他身边的老兵赵威在给他喂水,还在他的太阳穴处涂抹清凉油。“老大哥,我给咱们队伍拖后腿了……”倒地的庄文东似乎心有不甘,轻轻地咬着嘴角,摇着头。“弟弟,你别那么想,刚入伍表现就很出色。再咬咬牙,振作起来。”入伍8年的赵威介绍,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第十二集团军某机部旅的战士,18岁的庄文东是刚入伍的新兵,中暑倒地前,庄文东连续奋战了4个小时,把近百个沙袋背到了河堤处,没来得及休息一分钟。
赵威说,8日晚,他们接到命令从安徽滁州夜以继日前行180余公里,来到合肥增援派河大堤牛角大圩段的防汛抢险。当日在牛角大圩险段,记者看到数百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众志成城,将一袋袋沙袋加固在堤坝上。 17时,在草地里休息了半小时的庄文东挺起身板,再次投入到了抗洪抢险中。
[部署]晚上全部亮灯紧盯巢湖汛情
18时许,记者来到包河区烟墩街道丙子河巡查点,探访另一条注入巢湖的支流丙子河的防汛抗洪工作。臧习兵介绍,强降雨让近期的巢湖水位升高,导致巢湖水倒灌进入丙子河内。7月5日,巡查点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后,将倒灌区域用进口的挡板封堵,并迅速架设移动泵站,将丙子河内的水能及时借助机器抽出去。目前,“机动”抽水工作已经进入了第4天。 18:30许,记者在包河区十五里河巡查点看到,现场的工作人员正通过沙袋和土石块袋,对河堤进行加固。
记者采访获悉,连日来,包河区各级抢险救援人员筑起了巢湖与市区之间的一道铁闸。从7月2日起,该区范围内的16.8公里环巢湖岸线一到晚上全部亮灯作业,每五十米一盏灯,每五十米一个寻堤人员,每五百米一个值守点,死盯巢湖水位。台风“尼伯特”又将来袭,包河区实行全天候亮灯作业,严守环巢湖岸线万无一失。
环巢湖岸线之外,包河辖区南淝河、关镇河沿线,十五里河、圩西河沿线,派河、丙子河沿线等均已实现亮灯作业。截至7月7日18时,包河区共出动抢险人数10515人次,抢险舟(船)32次,运输设备1370班次,机械设备1262台班,投入防汛编织袋13万条,编织布5万平方米,沙石料5万立方。全区共发现重点险情(隐患)27处,均已得到及时处理。目前因汛情转移群众201人,无一人出现伤亡。(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