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既“输血”又“造血”

18.03.2015  17:33

  新闻摘要

  3月下旬,2015年全市“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将在肥东县牌坊乡举行,这是我市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第19个年头。19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直各部门特别是市“三下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倾心投入下,我市“三下乡”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范围不断扩大,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特色之一农民朋友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三下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服务农业、支持农村、帮扶农民的本质要求和工作方向。

  现场写春联、组织专家传授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2013年12月26日,合肥市201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庐江县汤池镇举行。当地农民冒着寒风赶来参加活动。当时,镇里的养殖大户徐经文正在为家里养的100多头猪而烦恼。在“三下乡”活动现场,养殖专家为他答疑解惑,让他受益匪浅。徐经文说,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给农民朋友以技术指导,这对养殖户、种植户帮助很大,希望“三下乡”能够常下乡。

  “‘三下乡’活动只有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只有把紧紧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帮助农村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核心任务,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不断增强‘三下乡’活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把农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标准,才能使“三下乡”真正成为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

  特色之二变“三下乡”为“常下乡

  “三下乡”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变“三下乡”为“常下乡”。除了给当地老百姓一次性送去物资和资金外,不少参加活动的单位和部门都建立了对农服务的长效机制,长期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类帮扶。“除了发动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农技专家进村入户到社开展春耕备耕‘五送’服务月活动,我们还在全市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推广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市农委科教信息处工作人员介绍。为建立长效机制,市农委还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活动,比如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增强为农服务的“造血”功能。

  在“三下乡”活动中,市司法局不仅立足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保障等职能,还以“法律六进”为抓手,全面深入推进“送法律下乡”“千名学子进乡村”等活动,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普法培训工作,提高他们以法治思维处理事务的能力,扎实推动“三下乡”活动开展。

  特色之三送建结合为农民群众谋福利

  “‘送’是抓‘下乡’,旨在增强农村经济社会的外部动力;‘建’是抓‘乡下’,旨在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生长力。只有送建结合,在大力促进知识、人才、能力、技术、物资向农村流动的同时,积极帮助农村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帮助农村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才能切实增强农村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和科技、卫生等领域惠民工程,帮助农村地区建设各类公共服务网络,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卫生知识医疗服务送下乡。同时不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公共财政对“三下乡”的支持力度。

  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决策的有效载体,更是我市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品牌工程。在今后的活动开展中,我市各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创新方法,健全长效机制,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确保“三下乡”活动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努力把我市“三下乡”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建设美好安徽、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实践中有新的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