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聚力谋发展:看面貌看状态——奋进,向着安农人的美好梦想
一抹记忆?一段历练?抑或是一种收获?
对于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高校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一幅色彩斑斓的壮美画面?还是一首磅礴大气的精神史诗?
相信每人心中自有一份答案。
回望2009年以来的这1800个日夜,坚定的信念、奋进的脚步、豪迈的情怀,充溢每个安农人;回望这1800个日夜,改革、发展、追梦、内涵、特色、创新、和谐……成为学校前行的主旋律;回望这1800个日夜,一个个目标相继实现,一道道难题相继攻关。
省部共建,省局共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郭河基地……当一个个优秀毕业生走入社会,一个个重要平台相继落成,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开花,谁能不赞叹这五年来的奋进岁月!
信心,汇聚在发展大业中
时间回到2009年7月。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时期的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扩张发展,进入到相对平稳调整的阶段,“充实办学内涵、提高办学质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词。
环顾安徽,同层次的高校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放眼全国,农林类高校个个铆足了劲、奋勇争先;回看学校八十年的征程,老一辈安农人积淀的基业等待新一代人传承光大。
深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面对同类院校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这种形势,校党委早已明察,每个安农人也有深切体会。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找准定位、谋划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的坐标在哪里?目标又在何处?路径如何规划?
校党委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特色鲜明的先进水平农业大学!
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这份凝聚着广大党员代表智慧和心血的报告,描绘了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蓝图虽绘就,关键的是要抓落实。而“十二五”规划的适时谋划,就把这份蓝图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易操作的具体举措,让奋斗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从2010年开始谋划,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历经数次研讨、数次修改完善,于2012年正式发布。
一个总体规划,6个子规划,18个学院规划,这庞大系统的规划成为师生员工谋划发展的直接抓手,这个看似漫长的过程,蕴含着思想和力量的真金白银。
人心齐,泰山移。事业的成功最终要靠师生员工的共同团结奋斗。校党委提出实施凝心聚力工程,提升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聚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投身美好安农建设的事业中。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党员公开承诺,党员结对帮扶……教学一线、科研一线、社会服务一线,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创先争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一次重大党内活动,不仅是对党组织、党员自身的涤荡提升,也都成为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师生员工共同的自觉行动。也正是这份共同的信心和追求,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向前。
担当,激荡在改革潮流中
改革,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也是学校五年来发展的闪亮旋律。
对于学校来说,提升办学质量靠改革,解决学校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靠改革,激发师生员工的活力还要靠改革。
“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活力、鼓励创新、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
改革方向绘就,改革之路也就此开启。
2012年2月,学校与团省委、荃银高科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协力共同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在亟需回答“谁来种地”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今天,学校早早就敏锐意识到“三农”工作的新趋势,提出“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分制改革到“双创型”人才培养,从完善课程体系到实行小学期制,从“卓越农艺师”到“现代青年农场主”,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激活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内生动力。
改革成果立竿见影,近年来,学校学生在“挑战杯”竞赛等全国创业计划类、竞赛及各类艺术比赛中荣获200多项奖项,每年学生在农业科技上的创新成果都能达到100多项。
变则通,通则久。以教学改革为起点,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治理体系改革如奔涌洪流,势不可挡,激发了人才、办学条件、平台等办学要素的活力。
处处新气象,片片新风景。改革之初,安农人尝到了甜头。但面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改革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唯有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动改革越过艰难险阻,安农这艘航船才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为学校治理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学校改革推进力度的风向标。“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校,学校就要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到学院,变‘大锅饭’为‘责任制’”。为此连续发布的人事人才工作方案等八个文件,从学校事业发展全局,谋划人事人才工作改革,把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人才是高校第一资源,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仅要靠党委行政的调动,更要靠制度体系的调控。学校改革了僵化的固有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特别是不同类型人员建立分类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机制。通俗地讲,就是让有教学特长的偏教学,适合科研的重科研,擅长推广的搞服务。教学型教授、科研型教授、技术推广型教授,分类量化的科学评价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事评价体系改革同样如此。以前,个人工作的考核评优,多数是在一个单位“轮流坐庄”,既模糊又不客观。如今,不再是一个单位说了算,不再是“轮流坐庄”,服务对象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教师评干部、干部评教师,放在网上晒,大家齐围观。从第一年探索起步,到第二年调整打分权重,第三年进一步优化打分权重,第四年变年度考核为聘期考核,考奖机制逐年完善。
以此为评价基础,很多高校无法实现的“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评价考核体系在我校变成现实。
改革的背后,是勇气和智慧,是担当和责任,是认同和行动。
改革,必定会触动部分员工的利益。利益调整了,压力加大了……
但,面对发展的形势,面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面对全体安农人的共同梦想,深化改革是安农人的不二选择!改革必将激荡学校每个角落!
力量,迸发在安农梦的征程中
奋进,是学校五年来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校党委书记赵良庆指出,要同心筑牢“美好安农”的梦想,坚持安农道路,弘扬安农精神,凝聚安农力量,抓住、用好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人人给力、共同出彩,努力实现美好安农的梦想。
在实现“安农梦”的征程中,每个安农人都是主角。
2012年7月11日,当宛晓春校长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手中接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匾牌时,谁能想到学校能从几十所农业高校中成功突围,成为全国首批获批十所院校之一。
这种肯定和认可,源于一代代安农人投身“三农”一线、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的积淀——为地方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2000多项,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主导产业——这鲜明的数据足以让评委动容。
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安农人用青春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奉献“三农”的印迹。谁能想到,84岁高龄的老教授依旧奔波在高产一线,骨干教师每年近一半时间奉献在农民田头,近万名师生暑期服务在“三农”一线!
教师群体,科研人员群体,管理人员群体,后勤服务群体,辅导员群体……无不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进取,拼搏,积累,安农才能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独树一帜,泰然自若。
在安徽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报中,校长宛晓春亲自挂帅,成立申报小组,多次召开讨论会、推进会、汇报会,经过学校申报、PPT汇报、专家评选及提问、现场两轮投票等环节,学校脱颖而出,以两轮最高票数成为四所立项高校之一。能有这样的成绩,不是项目书写得好,汇报讲得好,而是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
这几年,安农人说的最多的词是:压力。
特别是科研压力。曾经,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教教书就行了”,只求安稳度日。但当科研体系改革调整、科研指标大幅提升的时候,有人惊诧:这任务如何完成?有人疑惑:政策能推行下去吗?也有人振奋:努力定出成果!
结果说明了一切:第一年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第二年实现8200万,第三年达到9500万,第四年1.18亿,突破亿元大关,第五年再上台阶,达到1.36亿。年度平均增幅达到43.2%!
事实证明,唯有压力才能激发动力,唯有压力才能创造未来!只要谋划细致、规划合理、实事求是、狠抓实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随之而来的,是安农人的信心和勇气,是一切困难都拦不住的劲头,是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喜悦。
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共建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总局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安徽海智农业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这一系列平台的获得,正是安农人抢抓机遇、协同奋进的结果。
又一次站在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
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下一个五年?描绘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蓝图?这些考题考验着每一个安农人。
答案即将在第六次党代会上揭晓。
可以肯定的是:改革、机遇,奋斗,责任,创新,和谐……这些仍将是未来安农的主旋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安农,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涌动着股股力量。为了未来的五年、十年、二十年……为了安农人的“安农梦”,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喜迎第六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宣传部 曹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