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扎实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让农民群众“就地城镇化 就近市民化”
近年来,铜陵县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探索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三位联动”新模式,着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就近就便、高标高质的“市民化服务”,2013年该县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已建成62个示范型农村社区、30个规范型农村社区和11个达标型农村社区。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引导重实效。一是组织领导推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公安、民政、财政等20余个职能部门参与的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各乡镇村也配套成立了相应机构,并明确专人抓好落实。二是政策引导促动。相继印发了《铜陵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明确了具体操作流程。三是经费保障带动。将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施专款专用,凡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县财政一次性补助2万元组建经费,并拔付每村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每个农村社区投入资金30万元,重点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社区。
二、突出专项工程,强化建设重基础。一是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按照“一个村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的思路,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置换等方式,在全县103个农村社区全部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所有农村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450平方米以上。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力实施“1138”工程,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文体活动场所,三个宣传栏(党务和村务公开栏、法制和计划生育宣传栏、民政惠民政策宣传栏),八个活动室(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办公室〈加挂党员接待室和民情恳谈室〉、老年〈党建、文体〉活动室、居民议事室、卫生计生服务室、文化阅览室、资料档案室、司法信访调解室、社区志愿者服务室)。二是社区配套建设工程。全力开展“五通、五化”建设,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及宽带,绿化、净化、硬化、美化和亮化,显著改善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面貌。三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按照“社区服务设施辐射半径一般不超过2-3公里,居民步行前往一般不超过20分钟”的要求,在大部分村设立了社区综合商店、农资经营超市、电信代办点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三、突出制度建设,强化体系重管理。一是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健全了以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等参加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沟通、研究、协调社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二是村务监督制度。选举产生了103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全县村务进行监督。积极推进“阳光村务”,按照“6+4”工作法,对财务审批等需公开内容实行定时、定点公开,即每季度首月15日为全县统一村务公开日,以公开栏或村民代表会议形式公开村务,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居民自治制度。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原则,积极创建农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新机制。在全县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均选举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亲缘、人缘、地缘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村委会议事决策,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政策透明度。
四是突出三类服务,强化常态重便民。一是提供贴身代理服务。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以社区服务大厅为载体,为群众提供民政社保、农业生产、法律服务、计划生育4大项共24小项的全程代理服务项目。注重县、乡、社区三级为民服务代理中心信息衔接,对办结事项实行“一月一公开”,对日常办好的事项随时通知群众,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代理”。二是提供弱势保障服务。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工程,对特困老人服务按10元/小时进行补助。同时,以社区卫生室为阵地,积极开展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三是提供文体娱乐服务。依托农家书屋、农民文化乐园、乡村少年宫、乡镇健身广场等载体,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看书、读报、康体健身等活动场所,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报单位:县民政局 |
信息作者: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