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小康不小康 农厕是一桩
近年来,厕所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最大短板,是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留不住乡愁、引不来游客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的农村厕改,业已取得成效。这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简陋的老式厕所不仅不方便,蚊蝇横飞、排泄物未经无害化处置,也传染多种疾病。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此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厕改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地方积极推进,初见成效。以山东为例,2015年到2018年,仅淄博市农村就对347个村、7.7万户旱厕进行了改造,改造率达90%以上,大多数受访村民对厕改较为满意。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农村厕改后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大幅下降,充分说明了农村厕改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农村厕改工作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一些地区厕改后,出现冬季结冰无法冲水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我国农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导致冬季冲水、粪污处理等问题也有差异。各地农村厕改的建设标准、后期管理等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有区别、适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推动农村厕改,如果标准过高、负担过重,将会损害农户参与厕改的积极性。如何让村民尽可能少花钱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这也考验地方政府部门办好事的能力。要合理选择建设标准,鼓励农户投工投劳,有效控制成本,避免“劳民伤财”。
小康不小康,农厕是一桩。党中央对农村厕改工作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十三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各地政府对这项工作要有力推动、有序安排、扎实开展,对措施不力、搞虚假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地方和单位予以批评问责,在方便农村群众“方便”的基础上,补齐农村社会文明的短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丽乡村的建成。
(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