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专访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全球首条京东方10.5代线产品下线交付客户
2017年12月20日,地处安徽省合肥市北部的京东方迎来全球首条10.5代线产品下线。从中国大陆第一条6代线在合肥出现,到如今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平板显示产业领军者,这一时间,较预期来得更早一些。
同一天,坐落在合肥南部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2017年营收超过500亿元。落子6年,联宝在合肥不断书写着令人津津乐道的“合肥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高质量发展”登上“热搜榜”。细观合肥,这座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城市,正在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之下,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追逐质量:跨越发展新关口的“通关秘籍”
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合肥,冬日里少了一些凛冽,多了一丝阳光带来的暖意。
在宋国权的办公桌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各类关于创新的最新文件乃至经济学家对“高质量发展”的解读与点评,作为“必学材料”占据了一大块“领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最根本最重要的就在于有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因为方向把准了、路子走对了。”宋国权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合肥对创新理念矢志不渝的坚守以及对深厚科教资源不遗余力的调动。
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举行,会上一致通过《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新篇章的决定》,被专家评价为合肥走好新征程、实现新作为的“最有力的顶层设计”。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要把握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宋国权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进入省会城市前十强,靠的是创新;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靠的同样是创新。
数据显示,现在的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一年新建各类研发机构超过250户,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件,平均每天授权13个发明专利……
如果说上述活力四射的创新能力还不能最为直接地转化成“效益”,那么与市场“短兵相接”的产业创新则更有说服力。2017年合肥预计新增250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50%以上。
“当前合肥正处于调整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宋国权表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合肥也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创新是合肥现阶段推动发展跨越新关口的‘通关秘籍’”。
合肥样本:以创新为“引爆点”,带动全面发展
2017年12月,位于合肥的京东方吸引了全球关注,焦点在于随着10.5代线产品下线,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问鼎世界”。
事实上,在这一“傲娇成绩”的背后,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带动新兴产业集聚、拉动就业造福一方、降低成本惠及百姓的“一连串”效应,是科技创新“引爆”,带动全社会几何倍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合肥,京东方不仅是一个名企,还是一个地标性的存在,因为它拥有15000多名员工,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区域。”宋国权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东方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还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
一个更为“直接”的效应也同时显现出来——液晶显示面板进口量逐年下降。“从进口额来看,液晶显示板在进口商品中的排名,已经从此前的第4位下降到第7位。随着国产屏应用越来越多,产品单价势必随之降低,最直接地让百姓受惠,这就是科技创新的魅力。”宋国权说。
对于同样属于“紧缺型”高端产业的集成电路,合肥也在全力以赴——合肥已经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一要做强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紧缺型’高端产业;二要做好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引领型’高端产业;三要做实量子通信等‘前沿型’尖端产业;四要做多机器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五要做优家电等一批传统产业。”宋国权介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们正在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为契机,促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跃升。在产业上,要干就要占领制高点。”宋国权信心满满。
城市使命:超越科技创新,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
2017年12月24日,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合肥,并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2017年,“国字号”向合肥抛来的橄榄枝尤其多:1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合肥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1月10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2月21日,合肥成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3月14日,成为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4月17日,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回首这一年,宋国权如数家珍般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合肥的骄傲与精神——从悟空、墨子写入十九大报告,到“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醒目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沙盘展示;从浩瀚太空的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到合肥这片土地上“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等闪耀的科技之光;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跻身国家层面,到首款合肥造无人驾驶公交车亮相深圳;从科学岛“八剑客”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到“双创”示范基地活力迸发的追梦群体……
如果要在这些重大的事件当中寻找一个坐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毫无疑问地具备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宋国权坦言,对于合肥而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将在全市范围内带来全方位的提升,助推合肥超越科技创新的范畴,在更高层级实现提升。与此同时,必然要求合肥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技术与产业、金融与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为支撑的全面创新体系,其结果必然是带动一座城市高质量的发展。
取舍之道:做大更要做强,创造更多的“以质取胜”
2017年,合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这是一场与GDP无关的“城市革命”,瞄准的是人民群众对更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下大力气解决道路交通、治安秩序、生态环境等城市管理问题,向城市管理“老大难”宣战,开启合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新征程。
也是在2017年,合肥还特别成立全新的数据资源局,不仅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为大数据的发展创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大数据服务政府治理、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宋国权表示,未来合肥不仅要在各方面做大,更要做强,努力创造更多的“以质取胜”。
“创造美好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宋国权说,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高质量的发展”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有品质的生活”。
2017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PM10和PM2.5浓度实现“双下降”;开展全民参保行动计划,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进一步健全;探索开展国家住房租赁试点,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普惠园、中小学数量大幅提升……
位于闹市区的新华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新书《习近平讲故事》,一旁配发着宋国权的推荐语,其中写道:“领导干部要仔细研读,学思践悟。”
“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不能停留在认识环节,止步于思想层面,最根本还是‘实践’二字。”宋国权说,“我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合肥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走在前列,在全省发挥好带头作用。”(王正忠、刘淑)
原标题:[半月谈]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专访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来源:半月谈 作者:王正忠、刘淑 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