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收的麦田里难见年轻汉子的身影《颍州晚报》

30.05.2014  10:09

      5月27日,骄阳似火,经过雨水洗礼后的天空,蔚蓝澄澈。             

      颍上县南照镇,不少联合收割机已经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劳作,午收拉开了序幕。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一起,等待着联合收割机开到自家田头。             

      在南照镇六里村麦田里,除了手拿镰刀的妇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唯独缺少了年轻汉子的身影。从犁地播种,到打药施肥,再到喜获丰收,麦田里留下了老人、妇女的身影,他们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守望者。

      由于联合收割机、三轮车等机械的大规模使用,麦子收割、脱粒、运输的一条龙服务,午收已经不再是“复杂、紧张、忙碌”的代名词。就像村民说的那样,“午收其实很简单!

      牵挂:午收牵动着远方的心                         在南照镇潘庄村,65岁的刘志兰正在自家门前晒麦子,打开袋口,倒出饱满的麦子,再一点点摊开。
      “机器收割,一会儿一亩多地就收完了。找了别人的三轮车,麦子直接就送到家门口。”刘志兰说,这是河滩地的麦子,等不得下雨,她必须要提前抢收回来。
                        刘志兰有1个儿子和4个闺女。一个星期前,在外打工的儿子给她打了电话,说要回家,不过老太太婉拒了。“他们回来也就是玩玩,帮不上啥忙。”刘志兰说,儿子和儿媳都在上海,农活早已不会了。午收前,刘志兰已经联系好了收割机,找了托运的三轮车,一切尽在掌握中。
      不过,儿子还是给刘志兰汇了2000元钱,这样午收的费用也不用愁了。“等干不动了,就将庄稼地承包出去。”刘志兰放下手中的活,笑着说。
      在南照镇六里村,35岁的王文兰也独自承担起了午收任务。
      “放心,有我在就行了。”这是她对丈夫的承诺。王文兰家种了5亩麦地,午收还没到,丈夫便打来了电话。“他问,家里午收,他要不要回来。”王文兰则给了丈夫明确的答复。
                    王文兰说,丈夫在上海打工,回来一趟,耽误几天工不说,路费也要百十块钱。而且,麦田基本都是机械收割,用不上多少人力。以前,午收不仅要和时间赛跑,家里还要有劳力。而如今,机械化运作,午收变容易了。
                        “等孩子大了,我也出去打工。”王文兰说,村民曾将土地视为立命之本,现在不少人早已不种地了。如今,她的女儿已经12岁了,儿子也8岁了。王文兰正考虑,放下家中的田地,到外面的世界转一转。         盼望:收割机何时到我家?                     坐在麦地边,73岁的六里庄村民徐世英时不时站起身子,张望着在麦地里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趁着驾驶员休息的间歇,她连忙起身走到收割机旁:“师傅,我这片地拜托你了。
机子挨着收,要是错过了,就费劲了。”徐世英说,前些天下了雨,影响了麦子的成熟,这两天她一直在盼着收割机。一听说开镰了,她连忙赶到了麦田里。
                    今年,徐世英种了3亩地,前前后后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着。“我一个人住,就种了这点地。剩下的地没本事种了。”徐世英说,她有2个闺女,早已远嫁走了,1个儿子一直在上海务工。“都是一大家子,俺也不好伸手。自己种点,留点口粮,再卖点就够了。
机种、机收,倒是不费劲。但是,施肥、打农药,可累坏了徐世英。“4月底打农药,就背了一点,身体就受不了了。”徐世英说,打完农药,腰酸背痛不说,她还挂了几天的吊水。
                          但看着金黄色的麦地,徐世英又来了精神。“今年麦子收成好呀。
等到麦罢,徐世英不准备在地里种旱稻了,她想种一亩玉米,再点些豆子和花生。“等过年了,他们都回来。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带点走。

      收获:农机载着沉甸甸的收成

      六里村的麦田里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收割机卸下的麦子。67岁的刘长一顶着烈日,坐在车斗沿上,右手搭着车栏,和老伴正在盘算着收成。               

      刘长一说,他和儿女亲家住在同一个村,相互照应。两家共种了16亩多地,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每年都是他们四名老人完成午收。

      在田头,刘长一和颍州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割麦60元/亩,犁地50元/亩,种麦50元/亩。此外,每亩地需要40多斤麦种,几百元的化肥农药……“大半年下来,收成好,每亩地赚个500块钱不成问题。”刘长一笑着说,钱虽不多,保老两口用已经够了。而且,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可用,省去了很多的麻烦。             

      家里储藏条件不好,麦子容易生虫。即将收回来的麦子,刘长一决定全部卖掉,然后一点点买着吃。

      “再干几年,干不动了就歇。老伴身体不好,我也不想种了。”刘长一说,如果村里有人要承包他的土地,只要价格合适,他就全包出去。             

      午收的日子,虽然累了点,但刘长一还是很知足的。“我啥苦都吃过,现在种地不交农业税,还有补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刘长一说,自家每年的麦子还有600多元的补贴呢!

      未来:土地流转将成为趋势                         午收期间,六里村依然很少看见年轻人的身影。由于个体化的土地生产,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年轻人不再依附土地,纷纷走出农村,土地则流转到种粮大户那里。
                        “年龄大了种不了地,许多老人主动流转了土地。”帮扶队员王文安说,他每年都参加村里的帮扶活动。午收中,他需要开着三轮车帮家庭困难人员托运麦子。以前午收,他需要托运约150趟,现在只需100趟左右。村里的不少土地流转出去了,帮扶的人群少了,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
      南照镇六里村村干部吕玉科说,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午收不回家。一方面,年轻人不会务农;另一方面,机械化操作,人力大大节省了,年轻人回来也帮不上忙。如今,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只剩下春节了。
                  目前,六里村依然有部分老人和困难家庭种地。不过,村里准备了5000元钱的帮扶资金,帮助他们完成午收。安排收割机、雇佣三轮车等等,这些费用都将由村里支付。
                    据吕玉科介绍,近年来,全村近一半的土地实现了流转,村里最大的种粮大户一人就包了100多亩。土地流转加快了,农田的运作效率和规模化的效益自然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 (颍州晚报记者 汪乐意 王彪)   消息来源:《颍州晚报》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