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理性看·齐心办(十):人文学院抓牢“三个课堂”推进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盘大棋,需要全盘谋划。人文学院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出发,经过长期实践经验,逐步摸索出“第一课堂筑牢基础、第二课堂锻炼能力、第三课堂炼就实力”的“三个课堂”联动学风建设思路,全面加强学风建设。
第一课堂筑牢基础
第一课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风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知识基础。第一课堂指的是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等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保证主阵地的优良学风形成,人文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重视学风制度建设。 学风制度保障的是学习秩序,实质上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保障成才的优良环境。“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贯彻落实 “重引导、重监督、重教育、轻惩戒”学风建设指导思想,人文学院制定一系列制度为第一课堂学风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人文学院学生考勤实施细则》、《学风学业预警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方案》、《人文学院奖助学金、推优入党、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制度》《法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等学风建设制度,另外还建立了学生教学工作反馈制度和学风建设通报制度等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为学院学风建设明确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注重师生教学相长。 授课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学风和教学效果与授课老师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纪律以及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学院每班除设置学习委员之外还设有专门的教学信息员,学习委员主要负责课堂纪律和课堂考勤,教学信息员则负责教学效果的监测、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收集同学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受和改进建议,直接反馈给任课老师的同时也反馈给学院教务办公室,让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宏观把握全院教师教学进展和教学效果水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国文学》曾经采用的是“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低沉。接受了教学信息员反馈和建议后,任课老师向全体同学采纳教学建议,最终形成了“教师定学习目标和范围——学生分小组课下准备——学生台上讲教师台下听——教师最终总结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作为师范生的中文学生不但认认真真去读经典,同时也学习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教学能力,为将来走上讲台积累了实践经验。作为教师,提升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了解了学生对经典著作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读,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人文学院认真落实教务处相关文件精神,为新进教师配备强有力的导师队伍。帮助新进教师快速进入角色,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研室定期专门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新进教师作为观摩的重点,在学习老教师经验的同时也接受老教师的监督和建议。人文学院还出台法学本科学生导师制度分专业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主要由任课老师担任,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了解、关心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上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堂下交流和沟通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师生情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和课堂优良学风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在第一课堂学风建设具体落实中,人文学院建立“党政领导、系主任、班主任、优秀学长、班级干部、党员”六位一体无死角覆盖的学风建设全员参与体系。人文学院党政领导除了负责研究制定学风建设方案外,还直接联系学生班级和学生宿舍。参加班会、做讲座、走访宿舍、深入课堂、进行谈话等等;系主任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本专业学习的范围、重点、方法、技巧以及专业前景等内容;班主任作为各班级学风的总负责人,采用主题班会、邀请专业教师解惑、个别谈心、帮扶对接、家访等多种活动形式和方法,引导班级学风走向;高年级优秀学长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帮带,每年的“新老生交流会”、“优秀考研学子交流会”、“司法考试交流会”就是高低年级学生相互交流取经的重要平台。班级干部在班级的学风建设中起着中坚作用,除了自身榜样带动外,班干部还负有对班级后进同学的帮扶责任,各班级班干部都有“一对一”帮扶对象,通过一对一帮扶学习、监督鞭策实现班级学风水平的齐步向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督查组常规巡查是重要的学风督查利器。督察组员在上课前和上课中穿梭于教室间,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提醒迟到同学、提醒课堂纪律、提醒课堂不文明举动等等。
第二课堂锻炼能力
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第三课堂的前期校内预演,它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各种专业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运用,在“第二课堂”中找到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再反馈到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形成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逐步实现在实践中把握知识,在运用中提升能力,以用促学,达到“两个课堂”良好互动、相互促进的学习效果。
近三年,人文学院学生代表我校参加了各项省级赛事中实现了多个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生达到25人次。其中,2012级中文专业的王彩霞同学代表我校参加2014“创青春·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金奖。实现了我校参加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零的突破。2010级中文专业葛月同学获得2012年安徽省第三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一等奖零的突破。2010级中文专业戴云云同学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三等奖。2011级中文专业于清泉同学获得2012年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金奖和2013年安徽省第六届“自立自强、励志成才、报效祖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2011级法学专业俞秀梅同学获得第六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2011级法学专业王翠翠同学获得2013年第一届安徽省高校未来律师辩论赛优秀辩手称号。2014年11月,我校第七届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大赛上,人文学院选手吴光斌和孙波双双获得创业组和就业组金奖,人文学院也因组织有力获得“优秀组织奖”。王彩霞等同学取得的可喜成绩,正是人文学院着力推动的“第二课堂”思路的显著成果。
推动专业双证书制度。 自新生进校时起,学院领导、系主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大大小小的报告会、讲座、班会以及课堂上强调“能力与知识同等重要”的理念。“不做书呆子,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在该院上下通过各类活动营造的氛围中正无声地深入每位同学心里。在具体做法上,积极倡导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其中,法学专业以法律职业资格证(国家司法考试)为主要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普通话证书和秘书职业资格证为主要方向,学院为推动双证书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配套措施,如假期开放模拟法庭,邀请专家做考试讲座,举办秘书考试培训班,对取得证书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等。2013年11月, 2010级法学专业共有65人参加了2013年国家司法统一考试,有23名同学通过国家分数线,达线率高达35.4%,不仅远远高于本省同类院校约25%的平均通过率,更大幅超过全国约17%平均通过率。自2013年5月开始,人文学院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培训和参加国家秘书资格统一考试(高级秘书),连续两年通过率都达9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70%的20多个百分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人文学院非常重视“第二课堂”中的社团活动建设,除了微格教学、模拟审判、院报《人文安科》编辑等专业实践性活动外,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辩论赛、诗文朗诵大赛、征文大赛、拍客大赛、诗画大赛等一项项具有人文学院特色的学生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只要学生愿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记者团、法学社、心理联合会、演讲队、朗诵队、街舞队、舞蹈队、礼仪队、主持队、视频制作队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训练和提升能力的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人文学院一直重视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钻研学术的能力。该院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大赛、创新设计大赛、创业大赛以及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等人数在逐年攀升。据统计,近三年来,该院共有5个团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个团队获得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立项,400多人次参与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大赛、创新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人文学院不但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悉心指导,还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气氛,达到在创新中把握知识,在运用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促进学风的良好氛围。
第三课堂炼就实力
第三课堂是指学校以外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技术服务、志愿者活动以及生产实习等。具体地说, 也就是以社会特别是企业作为课堂, 以实践教学作为主要内容。第三课堂是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社会检验的过程,也是将前两个课堂的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真正需求相对接的过程。
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第三课堂尽管有多种形式, 但最主要的形式是校企合作教学。人文学院在校外与蚌埠展翔律师事务所、凤阳县人民法院、凤阳县司法局、蚌埠市人民法院、凤阳县东陵小学、凤阳县临淮中学、安庆皖江职业技术学校等省内十个相关单位建立了正式的挂牌实习就业基地。除此之外,与上海东方激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上海龙文教育集团、马鞍山日报社等企业也建立了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人文学院自成立以来,外出社会实习学生实现全员覆盖。真正实现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化成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就业实力。
通过志愿者活动展示才华。 人文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以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法学社为主体,努力发展和挖掘学生自身能力,以志愿支教和普法宣传为主要形式,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实效化和精品化。自2013年3月始,人文青协与缺少师资力量的凤阳县府城镇四湾小学建立联系,定期派遣志愿者为农村小学开展爱心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在四湾小学,志愿者们主要承担英语、数学以及写作三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在课堂上,小朋友们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在让志愿者们感到兴奋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志愿活动这么简单。校长对志愿者们说到:“我们对志愿者同学的支教工作表示非常满意,你们不仅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协助我们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你们的到来为我们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代表学校、代表孩子们真诚的感谢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感谢为孩子们的学习辛苦付出的志愿者同学们!”一位孩子在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也要上大学,也要像志愿者老师一样去当支教老师”。孩子们朴素的愿望肯定了青协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激励着志愿者们更加认真负责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每年的暑假和法制宣传日,以法学专业为主体的法学社,都会组织相应的社会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免费为社会服务。
以支教和普法宣传为代表的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开阔了视野,验证和检验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就业实力和社会经验。
鼓励学生向社会学习。除了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外,人文学院也在日常的教育中鼓励和号召学生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是人文学院号召学生进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重要机会。以2014年暑假为例,全院98%以上的同学都参与了社会实践,除了参与学院团总支组织的“我拍家乡新变化”和“寻找身边的正能量”活动之外,同学们自行参与的活动涉及到70多个常见行业。各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有意识地结合自己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法学专业同学主要去向为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岗位、公检法系统等与法律有关的实践活动;编辑出版专业则选择报社、电视台和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则偏重中小学校、教育企业集团、家教、义务支教、文化调查等方面的岗位实践。该院不但重视假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宣传动员,专门召开会议布置相关工作。而且也高度重视实践后期的总结交流,首先各班要召开假期社会实践交流班会,要求班主任都参与并进行点评。其次团总支全院社会实践交流评比活动,让不同班级的学生除了实践获得的直接体验外还获得了间接经验,达到了交流经验共同提升的目的。
(作者:黄钦海 李沙娜 李月月 责编:邓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