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科技创新进展:强化创新牵引支撑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26.04.2016  15:36

十二五”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围绕甘肃“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区域战略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发展空间增添新动力。

1.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9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011-2014年,甘肃省投入财政科技经费36.27亿元,实施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608项,围绕新能源及设备、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动植物高产高效养殖种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人口健康及新药创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集成、民用核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关键技术10个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66项,投入经费3.15亿元,支持强度189.79万元/项,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341亿元,2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0多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近1000项。全省R&D经费投入从2011年的48.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6.9亿元,年均增长16.58%。涌现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技术及应用、高应力特大型镍矿床连续开采综合技术、沙尘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影响机理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精量滴管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应用等一批获得国家奖励的自主创新成果。近年来,研制出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首台宇航员地面训练模拟试验舱、首个航天电离子推进系统、首台超大型板壳式换热器、5850kN直流电驱动超深井钻机等创新产品。自主研发生产的细胞培养基、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水性装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多相计量产品、极端气候石油钻采系统出口欧美高端市场。

2.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有效对接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度和配置能力,建立健全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创新体系。通过打造区域改革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培育和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培育工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技术路线图,助力创新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集成、产品创新,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后补助”“后奖励”和风险投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61.6%。创新平台逐步完善,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培育工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技术路线图,助力创新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集成、产品创新,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后补助”“后奖励”和风险投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61.6%。创新平台逐步完善,截止2015年,甘肃省内各类研发平台达到575个,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个、行业技术创新平台16个,中试基地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3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个。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耦合度从19.2%增长到33.5%。区域创新体系中心环节建设有突破,兰州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武威、金昌积极建设甘肃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3.科技惠民进程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进入了国家首批14个科技惠民计划试点省行列,组织实施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示范、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敦煌市洪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农业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等重大科技民生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支撑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整合1亿元资金,在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组织实施“一县一项目一产业”科技惠民示范工程项目,在基层示范应用了一批综合集成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培育了4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团队和创业链,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34个、科技特派员产业链4个,近万名科技特派员遍布86个县(市、区)。通过“千项技术惠民”行动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在高原夏菜尾菜、食品安全、餐厨垃圾、建筑节能、防灾减灾等民生方面加大科技立项攻关,建立了一批民生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了一批民生科技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陇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了“肝素钠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党参不定芽催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创新项目,支持培育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陇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

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科技奖励制度、人才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了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机制。转变科技计划管理方式,项目承担方式上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立项和验收上以完成“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培育工程为重点任务,加大项目支持强度。突出科技奖励导向作用,修订科学技术奖评审细则,增加专利奖、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和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更加突出参评项目对甘肃省经济的贡献。设立甘肃省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制定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对计划内项目全部取消鉴定,全面推行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产出、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等作为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突出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等指标,淡化将论文和职称晋升挂钩评价人才的做法。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率先在西部地区开展了市级科技项目报告呈交工作。

5.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完善

鼓励非公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以“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为载体,引导科技型非公企业集群发展呈现了新局面。积极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链孵化链条。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9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40hm2,在孵科技型中小微企业97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1家,众创空间发展到61个,进入种子企业和团队近500家。“科聚网”和“兰州科技大市场”正式上线,实现了科技综合服务。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建设各类科技支行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设立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落户及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张掖入围全国首批创业创新基地试点城市。

6.知识产权战略成效突出

积极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新增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制定出台《2014年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知识产权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知识产权系统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方案》《甘肃省知识产权系统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促进了甘肃省专利权的运用与推广,尤其出台的《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对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担保奖励、评估费补助等作出明确规定,极大促进了专利运用转化。2011-2014年,甘肃省专利申请受理量从5287件增长到12020件,年均增长35.57%,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0.43件增长到2014年的1.26件,知识产权综合效能全面提升。

7.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优化

通过大力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等计划,培育了一批创新优势明显的人才群体,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立“陇原企业杰出人才奖”、建立甘肃省企业人才库,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2011-2014年甘肃省R&D人员增幅为8.94%,2014年达到41135人,万人研发人员投入为10.5人年。向甘肃省58个贫困县和2个片外县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33名,培养本土科技人才120名。目前,甘肃省各类专家达到4962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领军人才943人。引进国外专家及项目负责人200多人次,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形成了38个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26个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

8.创新驱动试验突破进展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批建设,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向西开放通道的重要支点。科技部、甘肃省政府、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组建兰白试验区三方会商制度,将成为东西部协同发展、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模板。完善工作体系,由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兰白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设立甘肃省创新办,设置政策财经工作组、产业工作组、科技工作组、人才工作组等四个工作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通过实施“三大计划”、“五大工程”、“十项创新改革举措”,将改革创新与试验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甘肃省政府设立20亿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开放运行,重点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目前,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交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并挂牌运营,与8家创投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将分别在兰白试验区内发起设立总规模43亿元的子基金。已经为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10.09亿元。制订《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条例》,明确试验区管理运行的法律主体,赋予试验区责任主体及各职能部门法定职责和权益,为兰白试验区的创新改革和先行先试提供法律支撑。

9.科技合作交流深层拓展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科技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在新能源、新装备、环保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生物制品等多方面与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开展前端科技研发合作。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清真食品分析检测机加工工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中医药学和雨水集蓄与充分利用等领域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甘肃牵头建设“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成立中国清真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穆斯林国家技术合作大平台。在新能源、高能物理、沙漠化防治等领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29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家机构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部省会商继续深化,一批科技项目得到科技部的支持。省院合作不断拓展,甘肃省与中国科学院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又与中国工程院开展全面合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并组织了以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率领的“新能源院士甘肃行”活动。省校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巩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省校合作基础上,各地与国内院校的合作更加紧密,企业与院校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10.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修订了《甘肃省专利条例》《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实施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民生科技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意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甘肃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行业政策。通过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发和增强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十二五”甘肃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以上。截止2014年,甘肃“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2.5%,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规划完成最好的规划。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得益于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得益于全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升,得益于甘肃省65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窗口期、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力期、创新型甘肃的冲刺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日益加深。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科技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

突出创新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甘肃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作用,通过科技、人才、资金、技术、金融、信息、产业、管理、土地等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和重新整合,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成果转化侧贯通起来,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构建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

突出协调发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市场机制,突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优势,突出错位发展,放大边际效应,完善科技创新区域组团联动机制。发挥科技平台和基地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围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主题,扩大中小微企业规模,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衍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建设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带动区域内的融合互动和振兴崛起。

突出绿色发展,改善产业创新体系。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突出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三产联动、三链融合、两化协同、产城融合,坚持绿色引资引智引技,集中力量攻关一批绿色工业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构建绿色制造产业链条,谋划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为支撑的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循环经济技术水平。

突出开放发展,推进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开放合作的发展渠道,打造向西开放的创新资源枢纽,在更大空间布局内集聚和释放创新资源。深化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创新共同体和创新联盟组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开放的规模和层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形成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科技创新大服务、大产业、大基地。

突出共享发展,保障科技普惠民生。以科技创新创业为基础,以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为重点,科技与教育、文化协调发展,依靠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和社会管理,提升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集成战略性、标志性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和重大科技项目,以局部示范提升社会发展能力的整体创新,使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