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助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21.08.2014  12:55

  产业发展大势在变,作为产业方向发展“风向标”的相关配套产业培育、扶持政策也需要推陈出新。近期,合肥出台“1+3+5+N”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继此之后,合肥高新区积极行动,以全市政策框架体系为依据、以充分走访调研企业需求为前提,在全市率先响应,出台了更加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产业扶持新政。

  8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联合高新区有关部门,就这项“2+2”政策体系,对中央、香港及省市媒体进行了权威发布和解读。

  立新棋局 “洗牌”旧有产业扶持体系

  “工业4.0”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很多产业甚至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是这两年合肥产业发展大格局中的显著特色之一。立足全市“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高新区集中展示了全市良好的发展态势:这里不仅是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还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政策引导发展方向,也体现发展情况。近年来,围绕“打造千亿高新”的目标,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高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十多个政策文件曾为推动高新区产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更好衔接市级政策,同时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形势的产业扶持政策,梳理、调整、整合原有政策势在必行。”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表示。

  三大转变 夯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绝对的补贴容易导致绝对的依赖,长期接受“政策福利”的庇护,并不利于以强健的体魄走向更远。

  “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发挥财政资金的‘酵母’和‘杠杆’作用,实现‘三个转变’。”吕长富总结,根据新政,高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将由“直接投入”向“间接引导”转变;由“无偿拨付”向“有偿使用”转变;由“分散补贴”向“集中扶持”转变。

  这是一次在全局战略眼光考量下进行的一次系统性调整。

  具体而言,第一个转变是突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理念,改变以往单一扶持方式,由扶持具体项目向支持企业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转变,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企业,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二个转变是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给予企业有偿的资金扶持,促使企业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并形成良性的退出机制,实现政策资金可持续使用,滚动支持更多的企业创新创业,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三个转变则将以往分散的政策进行了整合,归并独具魅力的政策体系,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达到政策集群效应。

  新政“风向标”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

  高新区的“2+2”政策体系分别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和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方面,着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新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新政,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考核“建设进度、投资强度、投产达产、产值税收”等主要指标,对新引进和技改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对企业投入率、产值率、税收率和影响带动力进行综合考核后给予奖励,对设立总部分级别给予奖励;对IC、语音、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门类分别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了对重点发展产业的引导作用;对通过体系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等企业进行政策奖补,扶持企业提效益上规模、转型发展。

  自主创新政策方面,着重于提升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申报国家和省级骨干企业、省市各类研发机构、知识产权等给予政策奖补;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对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的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且科研经费投入、知识产权产出、高企认定等指标符合要求的,给予分类支持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政策,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企业。

  人才政策方面,着重于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留用等系统化的扶持政策,更好地聚集和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策合理引导的高层次人才机制,切实发挥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作用。

  金融政策方面,着重统筹高新区金融服务资源,汇总形成一揽子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今年,高新区还计划安排政策配套资金约5.7亿元,拿出“真金白银”兑现政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