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着重处理好六个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转变经济方式与转变发展观念的关系,以新的观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转变发展观念是关键。只有转变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不正确的政绩观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相一致,进而深化对地方实际的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发现、抓住并利用好机遇,才能充分发挥地方自身优势,利用好国家关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政策,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目前不少领导干部认为,转变发展观念就是钻政策空子,就是不计成本的投资,就是争取贷款和项目,就是一味追求跨越式发展,于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显然,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背道而驰的,其根源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第二,正确处理“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法”,就是要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战略位置,充分利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减法”,就是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尽快降下来。正确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就是要坚持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和资源环境更好地兼顾起来,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正确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征,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按照国家部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特点,在认真研究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现有产业和比较优势,寻求发展突破口。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除了坚持自主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当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系,使城市建设更好地造福于市民、支撑发展。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变化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牵引作用。只有具备有效的空间和完善的服务功能,才能集聚高层次人才、先进科技和资金,推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达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的。因此,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与转方式、调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转方式、调结构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内在动力。城市空间拓展的内因是经济发展对空间的需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拉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重组,引起城市用地功能的变化,推动了城市空间拓展和形态演变。其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实现途径。转方式、调结构更多的依靠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与现代城市形态相协调。由于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发育不充分,只有把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才能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平台。
第五,正确处理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能力。投资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投资方向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必须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充分发挥投资对调整结构的先导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供需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宏观上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力。
第六,正确处理加快推进与完善机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存在“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问题,最大症结在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敢于创新,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当前,特别要加快价格、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
(来源:人民网,2011年5月20日)
信息来源:审议参考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