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为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安徽除了发挥现有大科学装置的平台作用外,正在积极谋划和推进更多的大科学装置落户合肥,努力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来进一步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水平和科研能力。
这里是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我身后的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造小太阳”,就在前不久,它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首次获得百秒量级高约束等离子体。基于这种大科学装置的技术基础,下一步国家将再建一个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它也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聚变核反应堆。
12月5号,中国科大正式宣布,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正式开始工程设计,这是我国聚变能研发必不可少的一环,直接瞄准未来聚变能的开发和应用。听到这一消息,归国博士、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梁海峰感到特别振奋。他和团队目前正在展开的高参数稳态运行模式实验,所瞄准的正是聚变工程实验堆的设计和建设。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变物理组负责人梁海峰介绍: “那么未来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这个科研价值的话,非常高的,我们也期望能够在2020年左右能够国家立项,正式地开始建设。那么也希望在2030年大概这个时间基础上,实现它的初步运行。”
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的“人造小太阳”是国际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至今已经开展了12轮物理实验,在工程和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中国也因此成为国际热核聚变(ITER)组织的重要参与者。除了超导托卡马克外,刚刚通过国家验收的稳态强磁场装置,首次实验便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台40万高斯级的混合磁体,并且还有继续提升的潜力。
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田明亮: “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达到世界最高磁场强度,预计在今年年底,我们期待我们这个(混合)磁体能达到45万5千高斯水平,这也是(目前)人类实验室可以做到的最高磁场强度。”
不仅如此,位于中国科大校园内的同步辐射装置目前也实现了满能量注入,已达到国际上低能光源的最高水平。目前,合肥也成为了除北京之外拥有大科学装置最多的城市,这也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打造原创成果策源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原始创新的战略性科技平台——大科学装置不可或缺。眼下,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安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除了进一步提升现有三大科学装置的实验能力外,根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未来安徽还将争取建设包括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等五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除了聚变工程实验堆已经进入到工程设计外,其余装置都已经完成相关预研或可研性报告,正在等待审批。合肥先进光源在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后,也已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启动实施。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它是一个先进光源集群,这里包括两个同步辐射光源,和三条自由电子激光,这样一个光源集群。所以他的这个人才汇聚的能力和这个人才培养和辐射的能力是其他东西很难比拟的。”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前副主席乔瑟夫·诺格伦: “我在世界上其它不同的同步辐射装置上都工作过,中国在同步辐射装置方面正在起飞,将来会变得非常重要。”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X射线科学部副主任克瑞斯·杰克布森: “在已经建成和运行的装置上,合肥的产出率非常高。现在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投入让美国有点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