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军:自主创新驱动中国全球创新竞争力稳步跃升

19.09.2016  20:10

日前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有关机构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作为中等收入经济体首次跻身全球25强,成为2016年度全球创新领域的标志性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开辟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回看2006年颁布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时,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排名仅在第54位;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5年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我国位列第31位。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除肯定和赞扬中国“雄心”之外,质疑和批评声并不小,甚至国内对“自主创新”也有不同意见。随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我国科研投入大幅增加,16个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中国创新能力进入重要跃升期。

进入“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进一步激发,一大批创新产出和成果集中释放。

2016年是“十三五”启动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自主创新成效获得广泛认同

为准确评价我国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摒弃了一些具有“主观因素”的评价指标,结合中国实际创建了“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指数”评价体系。按此评价,我国从“十一五”初世界排名30位左右,到末期上升至21位。编制“十二五”国家科技规划时,提出到“十二五”末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由第21位上升到前18位,引发高度关注。其中也有质疑,就是国内机构评估的排名怎么比国外机构要高出10多位?

实际上,在国外机构评估中,有的中国排名靠后,有的十分靠前,随年度变化和指标调整波动也大。但总体上,各评价体系反映出的趋势是一致的。比如,全球创新指数自2009年以来,中国排名一直上升,直至2016年达到第25名。在82项评价指标中,我国有10项排名第一。其中,“本国人专利申请量”“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3个知识产权类指标就占3席。除知识产权类指标外,在“知识型工人”“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企业研发支出占比”“企业研发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高技术进口”“高技术出口”等指标排名也十分靠前,反映出国内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与投入在日益增长,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中国在创新效率与质量上的表现也十分抢眼。在创新效率比上居世界第7位,在衡量创新质量的3个指标——本地大学质量(前三位大学的QS大学排名平均得分)、本地发明的国际化水平、本地研究文献在外国获得引用的数量上,中国排名紧追日、美、英、德,是唯一一个创新质量不亚于其他创新领先国家的中等收入国家。

今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也列第25位。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虽然中国排第28位,但却是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方面实现领跑和并行,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差距和挑战。按照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一些具体指标上仍然落后,如“易于创业”等制度类指标,“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占比”等人力资本类指标,“GDP/能耗单位”“环境表现”等基础设施类指标,“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易于获得信贷”等市场成熟度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虽然我国在综合创新排名上进步明显,但是在一些专业性评价中却表现不佳。汤森路透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美国35家第二,而中国无一入围;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50家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中,中国大陆只有滴滴出行一家公司入围。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在研究和借鉴国际机构评估结果的同时,要加强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围绕目标导向,加强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改进。

综合判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十三五”期间,必须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确保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实现更高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早已踏上征程。

(作者系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