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下好“先手棋”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这为全省未来五年依靠创新增强发展动能、实现跨越赶超明确了路径和方向。
近年来,我省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实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区域竞争的实质就是创新发展的竞争。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引进使用等方面依然有较大差距。如何不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落后掉队,并奋力实现跨越赶超,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增强发展动能,通过改革创新打开新局面。
立足历史发展新起点,实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的伟大目标,需要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引擎。大力实施创新发展行动,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让创新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聂扬飞)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报告点睛
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
专家解读
邢军(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和建设,有利于加快我省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安徽建设,对推动全省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有效发挥了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合芜蚌地区需要学习和借鉴上述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和自身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际合作,持续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融合,通过切实的行动,把合芜蚌地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点区域,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省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提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这些都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目前,我省已确定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和产品不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一定要着力扎扎实实地把这些基地建设好,切实发挥基地在新兴产业中的引领作用。在当前成果转化中,仍存在企业核心技术不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作为主体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政府应尽快出台详细、具体、配套的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高校走出去、企业走进来,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从图纸到商品的转化,避免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由于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很多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应用,造成巨大浪费。
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需要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1月至8月,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55.9亿元、增加值1535.2亿元,占全省61%和60.7%,分别同比增长13.4%和13.6%,呈现加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报告点睛
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创建“双创”载体,创优发展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广泛聚集各类人才。
专家解读
昂永生(安徽行政学院教授)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对知识的储存、对知识的生产、对知识的消费、对知识的支配能力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诸多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转型实质上也是人才转型,创新战略也是人才战略,经济发展的转变要依靠强有力的人才发展战略,通过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来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通过人才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事管理,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提供人才支撑,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命题。在今后发展中,要进一步坚持人本观念、人才第一资源观念和人力资本观念,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新人事行政工作,从重管理人才转向重服务人才,从重微观管理转向重宏观管理,从重过程管理转向重结果管理。
人才流失是当前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中一个十分严峻而又比较普遍的问题。减缓人才流失,必须随着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综合施策。其中,加大政府的投入是减缓人才流失的重要物质保障,扩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的前途是稳定人才最坚实的基础条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围绕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抓好企业吸引人才机制的建设工作。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这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根本。要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各项政策的服务举措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人文关怀,以真挚感情留住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应当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忧人才之所忧,通过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等方式,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安得心。加强人才使用,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这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关键。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目的是更好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十二五”期间,我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3人,省市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200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14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报告点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
专家解读
孔令刚(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当前,安徽科技资源拥有及科技发展水平与沪苏浙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全国层面来看,安徽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提升位次较快,说明了安徽持续奋力追赶的态势。要补足创新资源整体偏弱短板,首先需要建立补足创新资源匮乏短板新机制。要突破常规集聚创新力量,充分利用好地域空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优势,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在引入外部资源时更应注重激活内部要素,培育内生增长能力。
要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和互动融合,把优化资源配置与前沿技术、高级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对创新资源和高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市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和社会自治型的创新型组织来促进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以集群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增强掌握战略特质的核心技术能力,形成和强化对区域产业链中最具附加价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控制力,弥补和接通传统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部分,以核心技术推动更高层次的产业创新。
吴慈生(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区域竞争的实质就是创新发展的竞争。我省具有较强科教资源优势,可以此为依托,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院所,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更多创新科技供给。
全面创新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来保障。目前,我省已相继出台一系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相关政策,关键是要狠抓创新政策落地。让企业知晓、用好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有效扩大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及相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宏观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围绕要素、机制、环境三大方面,形成一个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
“十二五”期间,我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32%提高到1.9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1倍、总量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9位,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