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07.03.2016  18:39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这个核心战略,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创新型安徽建设取得可喜突破。今后要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体制、科技、管理和文化等创新,着力构筑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安徽探索

十二五”时期,我省深入推进创新型试点省和合芜蚌试验区建设,2015年成功跻身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3%提高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5件增加到4.3件,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水平。 5年时间,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157家,增长1.4倍。

提升区域创新平台

北京有个中关村,安徽有个“合芜蚌”。 2008年以来,我省加快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初步走出一条以重点区域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合芜蚌三市GDP增幅均位于全省前三位,以占全省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2.4%的经济总量。

 “虽然安徽及合芜蚌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重点区域的突破带动全局,让全面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区域强的发展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说。

 如何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韶春代表建议,要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的基点放在产业上、把产业的基点放在园区上,按照“全面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思路,率先探索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机制,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示范引领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打破成果转化瓶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科技成果‘三权’即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赵韩认为,要解开套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身上的“枷锁”,不仅要有破冰决心,还要有破冰之举。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武汉、成都等地出台文件,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改革。他建议,要研究借鉴这些做法,推动科技体制创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比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支持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自主处置,将原有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将知识产权授予研发团队的科技成果,不再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等。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短板”,赵韩委员提出,要建立四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引导产业发展、项目设计和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筑开放创新空间

国际科技合作在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说,通过项目引导、基地建设、技术转移、人员交流等方式,我省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助推了一批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有力带动了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十二五”时期,我省共实施各类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9项,财政投入2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关键技术85项;获得国际专利授权4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49件;新建各类标准23项。项目累计新增产值48.6亿元,利润税收8.3亿元,创汇6975万美元。

 “虽然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上了新台阶,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思路、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等方面。”罗平代表建议,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一手抓“引进来”,一手促“走出去”,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作出更大贡献。尤其要做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工作,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