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村 心有农民——记省科协第五批选派干部周庆

22.10.2014  11:26
width="720">

              他,1970年出生于合肥市,1987年11月应征入伍,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武警部队任战士、班长、中队长、大队长、参谋长等职,2012年元月转业到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工作,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很少涉及过农村,但就在到单位工作不久,适逢安徽省第五批选派干部工作启动,他主动报名,要求到农村、到基层去锻炼。于是,在2012年5月8日,他正式走马上任,到芜湖县六郎镇周西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他的名字叫周庆。

深谋划:抓好班子带队伍

              周西村位于六郎镇西南端,耕地面积5940亩,水面面积近2000亩,总人口3410人。到村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一方面是熟悉村情,另一方面也是广泛听取老党员、老干部意见建议。他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走田头、访农户、问民情、记日记,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在回省科协汇报工作时,加强与原该村第一书记、省科协选派干部的沟通联系,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努力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选派任期工作规划。

              常言道:一个班子一台戏,对一个村而言,这个村里有没有精彩的大戏,关键在班子。为此,他根据周西村原党总支书记(镇下派干部)任期结束后调回镇里工作的实际,积极向镇党委汇报班子建设情况。在他的建议下,镇党委任命村委会主任同时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健全了村党组织班子。针对村计生专干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不会使用电脑,而且即将退休的实际情况,为促进村计生工作有序衔接,周庆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协商,物色人选,经镇党委同意,采取统一招聘的方式,录用了一名本村的80后女青年,协助村计生专干工作。在村“两委”的支持和老专干的帮带下,招聘的同志较快进入了工作角色,成为村后备干部,目前已是村“两委”班子成员。

              周庆深知抓好党建是促进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他作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他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努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坚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在任期期间的每年“七一”,他都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表彰村里年度工作先进的党员,为大家讲专题党课,大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坚持将农村党建“六大载体”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认真组织开展了基层组织分类定级、党组织和党员星级创评、党员承诺践诺、党员政治生日、慰问特困党员等工作,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村党总支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誉。村里有志青年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纷纷向村党总支递交入党申请。两年来,周西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名,5名优秀青年加入了党组织。

明思路:三件实事得民心

              一般来说,选派村都是后进村、难点村,或者是重点项目村。为尽快地融入村这个大家庭,周庆与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主动为民服务,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为打开工作局面,在县委组织部选派办、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成员的支持下,他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狠抓村民期盼的三件实事:

                一是修民心路。 虽然全镇的“村村通”公路建的都不错,周西村也有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但还有两个自然村不通公路,50多户村民出行困难。相对于全村3400多人口来说,这只是少数人,但作为村里的群众,他们也希望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听到村民的反映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现场勘查,仔细研究,决定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争取上级财政补助15万元,修通了一条长1200米、宽3米的沙石路,解决了这两个自然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实现了周西村的“村村通”。

              二是装暖民灯。 农村道路再好,但一到晚上总是黑漆漆的,对于早出晚归打工的村民来说非常不方便。在走访中,他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有人夜路摔跤、人车擦碰等事故。大家都感叹:要是能在主干道装上路灯该多好啊!在村“两委”会上,他提出了在主干道装暖民灯的想法,但有人异议认为:“这有点天方夜谭!不能群众提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吧。”可当他在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这一想法时,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并很快筹资27万元,给4.4公里的通村公路安装了110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再也不用摸夜路回家了。

            三是修惠民坝。 周西村圩堤外是青弋江,有一大片滩涂。多年来,群众自发开垦种植了玉米、山芋、油菜、小麦等农作物,风调雨顺的年份都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一遇到洪水泛滥,即将成熟的庄稼时常被淹。群众就自发地筑起拦水坝,但由于是一家一户自发修建的,各自为战,没形成合力,抵抗洪水的能力低,村民就建议村里能出面,统一组织修建一个惠民坝。群众的需要就是村干部的工作目标。他带领村干部实地勘察,制定方案,决定拿出2万余元将群众自发修筑的泥土拦水坝统一规划,并加固成混凝土大坝,保证了外滩地的旱涝保收。

解民忧:大事小事都惠民

                到村任职时,全村5千多亩土地已经流转了98%,被拆迁的农户都集中到村中心村居住。中心村是县级的美好乡村示范村,村民更乐意叫它“爱心小区”,已建成11栋排列整齐的楼房,共322户,其中老年区小面积住户92户都放在一楼。小区内设施配套齐全,许多村民纷纷入住。这时,问题又来了:部分老年人无法一次性缴纳三四万元房款,而他们的老房子已经拆了,老村庄已被夷为平地,怎么办?周庆及时向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经镇政府同意,采取先付房款的40%,余款再分两年支付的办法。一下子就安置了60多户有需求的老年住户。群众说:“政府真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周书记又为我们办了件好事。

              2012年8月,按照“双挂钩”项目整体规划,渡口自然村要被整体折迁,整理后的土地恢复垦地。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村里做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宣讲政策,丈量土地,计算补偿……大部分群众都非常乐意地搬走了。但有两户因为家庭财产纠纷,拒绝拆迁。原来,老大住3间平房,老二住一幢小二楼,都是他们结婚前父母给盖的。但平房面积少,补偿标准低,楼房面积大,补偿标准高,两者拆迁所得几乎相差一半。老大一家人心理不平衡,不愿意拆迁。周庆反复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进行家庭调解,最后达成了和解协议,解决了拆迁中的难题。

                同时,周庆积极争取选派单位—省科协的关心支持。两年来,省科协领导及有关部室先后10多次进村走访调研,慰问困难群众40余户,捐款捐物5万元。同时,他充分发挥省科协的工作优势,通过创建科普示范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争取了3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为配合美好乡村建设,周庆又筹集资金18万元,在村里建立电子科普宣传画廊,通过LED显示屏播放科普知识、新闻资讯、法律法规及远程教育内容,为村休闲文化广场增添了色彩。在新落成的周西村村部里,农家书屋、便民服务大厅均已建成。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周西村为民服务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舍小家:无私奉献顾大局

            周庆1987年入伍,2012年转业到地方,整整在部队服役24年。在这期间,孩子的出世,上幼儿园、小学、初中他没有操过一天的心,长期照顾不到妻儿也是他愧对于家庭的一个心病。虽然有好的前途,但他毅然在2011年向部队党组织递交了报告并于201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结束二十多年漂泊生活的周庆,本想与家人团聚,好好孝敬父母,与妻子教育好孩子,分担家庭重担。2012年3月,随着省委第五批选派干部工作展开,他又有些心动了,矛盾之下,与妻子商量。妻子含着眼泪说:“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家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既然你想到农村去学习,到基层去锻炼,你就安心的去吧,我不阻拦你。”在转业的短短的数月后,他又打起背包到农村一线,开始了新的征程。

              到村任职没多久,父亲因心脏病住进医院,生活难以自理,而他任职不久,头绪多,任务重,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回合肥去医院照看父亲,其他时间只有拜托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忙照顾。

              2013年,孩子中考,本想好好陪陪孩子,可是村里当时正处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启动期,难事多,压力大,他只能再次拜托妻子照顾好孩子。每次打电话都安抚妻子和孩子,说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好好陪陪他们。可是每次的“承诺”都落空了,只能把深深的内疚埋在心底,等选派工作完成后再尽一个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责任。

              2014年10月,周庆被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联合授予全省第五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称号。在回首两年的工作历程时,周庆感慨地说:“在这个平台虽小但舞台很大的村级岗位上,作为一名选派干部,要勇于担当,勇于争先,勇于追求,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发展,用真心换真情,在选派干部这个舞台上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