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风云在全省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08.12.2014  23:22
强谋划   重建设 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 2014年12月5日         今天,我们在宣城召开全省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座谈会,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基本内容和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发展形势,研究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思路和举措,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自去年中旬以来,省局开展了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工作调研,陈发明副局长带着办公室的同志也做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刚才大家都交流了好的经验做法,有特色、有亮点,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和宝贵建议。下面,针对本次会议,结合大家的观点,我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是指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由农机等有关部门为主体,提供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公益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等五大项内容。简言之,就是我们农机人干好本职工作的“工具”,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
      当前,农机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农机化发展形势有利、机遇难得。今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将接近70%,意味着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三分之二以上工作由机械作业完成。因此,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是各级农机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是保障“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机具种类数量大幅增加,农机从业人员急速增长,土地规模化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农机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农机人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因此,做好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快速推广、农机产品质量严格监管、农民利益诉求通畅、农机手操作培训等,不仅能有效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更能有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两全”机械化的重要推力。
11月3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发言中要求要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10周年为新起点,以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着力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主攻点,以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支撑点,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三)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提升农机部门形象的重要举措。
农机部门直接服务于农民农业,工作环境艰苦、内容繁重,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的高低。打铁还需自身硬,兵精粮足才能打胜仗。只有自身建设提到新高度、自身能力达到新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发展需求,果敢承担农机人的使命担当;才能在“三夏”、“三秋”工作中做出快速响应、提供高效服务,进而突显出农机部门主力军作用;才能让农民满意、机手满意、政府满意,更好地彰显农机部门的重要地位。
      二、实事求是,客观看待当前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从数据上看,目前全省共有县级农机推广机构74个(财政全额预算65个,差额预算及自收自支9个),核定编制662人,实际在岗761人,中专以上学历占在岗人数的95%。全省共有监理机构106个。其中,省级1个22人、市级16个140余人、县级89个1500余人,中专及以上学历占70%以上。拥有安徽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是我省唯一承担农机试验鉴定和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职工38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53%,各类检测仪器209台(套),检测场所面积3720㎡,全省共有2所农机化中专学校、76所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78所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1/3是全额预算、1/3是差额预算、1/3是自收自支。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共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40-
60岁年龄段约占70%。全省实现了县级农机化门户完网站全覆盖。
      整体上看,我省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架构基本完整,但是挖掘深层、仔细分析,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
      (一)投入保障不足。
近年各级财政对购机补贴资金的投入持续增长,但对农机化公共服务缺乏稳定投入,很多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应有的服务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管理体制不顺。
一些地方农机管理体制在机构改革中历经多次反复,特别是乡镇农机站受到严重冲击,机构、队伍不够稳定。
      (三)思想认识不够。
有的地方对农机化公共服务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把农机化公共服务摆上应有位置,在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协调力度、支持力度不大。
      (四)素质能力不强。
许多地方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知识更新不快,队伍素质能力不强。 总体上看,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机化全面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完善措施,推进全省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增强意识,主动作为。
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说到底还是我们农机人员服务水平的高低,从这个层面来讲,提高服务能力我们责无旁贷。新形势下农机干部不仅仅要有过硬服务本领,更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审时度势的鉴别力,要站位高、定位准,客观研判农机化发展趋势和重要地位,正确定位自身价值,切实增强服务农民和现代农业的大局意识。针对区域内公共服务能力实际情况,主动作为,多方争取,不断优化服务手段,强化队伍建设,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机化的发展。
      (二)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县级农机部门常年与农户打交道,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功劳最大。但是,很多地方农机部门服务方式单一、手段匮乏,原因还是底子薄、基础差,在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上,首先应该加强基层农机部门建设,武装基层,改善条件,这样才能在“三农”前线产生最快、最直接的效益。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省局要拿方案,市里也要支持,县里更要主动,建立起省市县三级互动机制,共同谋划,协力推进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
      (三)转变思路,扎实推动。
凡事谋则立,不谋则废”,在不少地方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县级农机部门也想了不少办法,收效不大,作为历史难题不可能立刻化解,需要耐心攻克、需要长期规划。在工作方式上需要创新,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化推广模式,提升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服务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监管,创新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使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联结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拓宽思路,尝试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四)积极争取,加大力度。
不少地方的办公场所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办公设备老化,办公环境破旧。各级农机部门要站在提高农机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主动与政府、财政、发改委等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各部门对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快整合力量,加强部门协调,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去年省局争取了一部分资金开展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选取了10个县进行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在汇编材料上10个县也交流了建设经验。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县建设过程中也不要贪大、贪快,一步一个脚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且要把事干好。今年肥东县农机局利用15万项目资金建成了多功能培训教室,即能开展业务培训又能作为机具调度中心,一室多用,效益显著。
      (五)强化队伍,提高能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把业务能力强、热爱农机化事业的同志选拔充实到农机化公共服务队伍中,不断优化农机化公共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建立健全理论业务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力争农机化公共服务人员每年能够接受脱产培训,业务知识能够得到及时更新,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起一支业务精通、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农机化公共服务队伍。
      同志们,推进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利农的大事、利民的好事,也是利己的喜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农机部门要抓住现代农业发展有利机遇,乘势而进,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做好推进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全力保障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多样性服务需求,切实推动我省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