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到田头 农民尝甜头

03.05.2015  10:44

      加快农业转方式,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农民的需求上得来,先进的科技下得去——

   建立推广机构2645个,在岗农技人员16960人

  ——“接线补网”,健全四级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时近5月,小麦开始灌浆。在濉溪县孙疃镇,镇农技中心的农技员李娟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按要求,中心每个农技员都要到村里服务春耕生产。以前可不是这样,想到田头有心无力。”李娟告诉记者。

  李娟说的“以前”,指的是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前,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状态。“农技人员无办公场所,工作手段、服务能力也跟不上。”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介绍,农技推广工具就是“一双手、两条腿”,靠“眼看、手摸、鼻闻”。

  怎样把断“线”连起来、破“”补好?“改革最难的是职能定位,最缺的是管理制度,最差的是条件保障。”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表示,2007年,我省启动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正是从这三方面加以完善和推进。

  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将经营性服务从中剥离,使农技人员“归位”。在管理体制上,我省实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在县”“县办县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技推广“无钱打仗”问题。

  2011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后,全省2169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中,95%实现‘县办县管’。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和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周世其介绍,每个农技人员每年工作经费800元。

  更深层次的改革则推动机构撤并。 2011年以来,各地乡镇将农技、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站整合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数比改革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现在全省已建立四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2645个,在岗农技人员16960人,以县为中枢、乡镇为纽带、田间地头为终点的农技服务体系形成。

  新体系支撑下,目前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去年我省包村联户的服务率、入户率和农民满意率均超过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

   新建和改造1136个乡镇站,培训农技人员6.5万人次

  ——“强身健体”,服务农业发展转方式

  多年发展滞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2010年时站里有4位农技人员。2012年一人被借调,一人退休,一人患病不能上班,目前只有一位近60岁的老农技员在坚守,服务全镇近9万亩农田以及畜牧业等农业生产。”五河县小溪镇农技站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在编基层农技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7.2%,非农及初中文化人员占34.7%。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固镇县,农技部门自1999年以来就没进过新人。

  2011年起,3年内中央和我省先后投入3.06亿元,重点在92个县(市、区),新建和改造1136个乡镇站。

  走进含山县清溪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办公大厅里,不时有前来咨询的农户。 “服务中心配备检测设备,一般的病虫害监测分析等都可以完成。 ”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我省全面完成中央下达的乡镇站条件建设任务。

  “农业发展转方式,对农技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技服务要由原来单一的技术服务升级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生态安全等综合服务。”周世其说。

  在埇桥区曹村镇,提到农技员徐健,农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疑难杂症找他准没错!”这个生物本科毕业的小伙子,2014年通过考试走上农技推广工作岗位。像徐健一样,去年通过支农岗位考试,全省招录71名农技员,扭转农技队伍多年人员负增长趋势。

  为更新提高农技人员知识水平,2011年以来我省持续实施农技人员培训提升计划,4年来共培训农技人员6.5万人次。去年启动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教育工程,建立16945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在长丰县,种植户都知道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姚文麒种草莓是行家。但过去他负责推广粮油生产技术。“城郊型农业发展,咋种草莓成了农民关心热点,不学习就跟不上。”姚文麒深有感触。

   14421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超1.5万个行政村

  ——创新方式,打通科技兴粮转化通道

  农业科技到不了地头,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公里”梗阻。化解它,必须让农技员与农民常见面。为此,各地加强服务建设,创新服务模式。

  在皖北粮仓阜阳,眼下每天有1000多名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包村联户’,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一喷三防’均达100%。”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曹军介绍。

  周世其说,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农技人员要由“说教型”向示范型转变,在关键技术、关键农时做到技术指导到户。为此,2012年起我省推出“包村联户”等科技服务平台。“今年参与‘包村联户’服务的农技人员14421人,服务超过1.5万个行政村。

  抓“责任清单”“奖惩制度”建设,充分释放农技推广活力,技术人员“下田头”成为新常态,使一大批先进的实用新技术在农村广泛应用。

  宿松县汇口镇农技站站长王斌介绍说:“以前我们这儿午季种植油菜只能育苗移栽,费工费力,制约油菜种植发展。通过推广配套简化栽培技术,油菜播种面积从不足9000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亩,产量也稳定在500斤每亩的高产水平。

  去年,全省17000多名农技人员和省16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1000多场。围绕主导产业成立项目专家组97个,联系服务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15万个(户),辐射带动农户280万户。据介绍,科技示范户水稻平均亩产607.1公斤,比普通户平均每亩增产84.1公斤,亩均增收超200元。

  搭上信息技术快车,让农技服务更快捷。2014年,我省在蚌埠市三县四区启动“农技宝”应用试点,农技服务更加及时高效,也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已有12个市的4484个农技员参与试点。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