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因强降水“很受伤”

13.07.2015  18:06

  6月23~30日,合肥市出现连阴雨天气,尤其是6月27日前后,降水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局部低洼地区出现内涝,河湖水库水位上涨,不仅对防汛产生了较大压力,而且给在地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7月上旬,市气象局、市农委、市农科院等部门相关专家专门就6月下旬连续强降雨天气对在地作物生长的影响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6月下旬降雨对农作物“伤害”不轻,部分低洼地块受淹时间长,冲刷严重,植株枯死绝收;部分地块排水快、淹没时间短,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减产;强降水对地表冲刷,部分在岗地上的旱地作物也受到影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持续强降雨致土壤过湿

  据市气象局统计,6月下旬,合肥多阴雨天气,旬内降水174.7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5倍;旬平均气温为24.6℃,偏低1.4℃;旬日照时数13.8小时,比历年同期偏少七成。受梅雨天气形势影响,6月26日起主雨带稳定维持在江淮中部,合肥降大暴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约七成面积降水超50毫米,其中过半面积降水超100毫米。大暴雨主要落在市区、长丰、肥东和巢湖北部,最大雨量出现在巢湖西峰,达223毫米。

  受强降水影响,当前江淮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趋于饱和。2015年7月1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显示,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0~10厘米和10~20厘米土壤过湿明显。

   部分在地农作物“很受伤”

  7月上旬合肥一季稻处于分蘖期,直播粳稻处于苗期,夏玉米处于三叶到五叶期。受此次强降水影响,大部分农田土壤过湿,部分低洼地及圩田积水严重,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农业、气象等方面专家的调查,此强降雨过程导致肥东县成灾农田约18万亩,绝收农作物面积约8万亩。

  对水稻的影响:播种较早、育苗移栽的水稻受此次强降水影响相对偏小。部分地势较低和排水不畅地段稻田泡水;局部低洼及圩田稻田淹水时间过长,导致烂秧,后期洪水退去,仍有可能因根系失去活力而死苗。对旱地作物的影响:地势较高旱作田块水涝渍害相对较轻,但土壤过湿、水分过于饱和会降低夏播旱地作物根系生长活力,影响其出苗和壮苗形成。低洼田块及河道两岸旱作田块涝渍严重,作物根系长期受淹缺氧,无法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出现缺苗断垄和死苗现象。

  此外,强降水和低温寡照天气,容易造成农田土壤肥力流失,不利于农作物健壮生长,反而有利于农田病虫草害的滋生蔓延。

  及时补救确保苗匀苗全

  专家建议,及时加大马力,排除内涝地区积水。旱地作物要及时做好清沟沥水与清淤工作,降低土壤湿度;水稻田也要排干水晾晒几天,待根系正常生长后复水。强降水后要趁早少量追施速效肥或喷施叶面肥,促进弱苗苗情转化;旱地作物,结合中耕培土,酌情补施肥料,缺苗断垄田块,要及时补苗,移稠补稀,确保苗匀苗全。在做好田间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记者柳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