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如何“接地气” 《安徽日报》

06.09.2016  19:14
智慧农业”让科学种田变简单

  日前,在合肥市大圩镇的默克尔庄园的葡萄采摘园内,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走进一个葡萄大棚,发现一些葡萄树的根茎叶上挂着各种形状的传感设备,棚外还悬挂着一些信号接收器。该庄园负责人董平告诉记者,葡萄园通过在农作物植株上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植物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各种生长信息,通过后台的数据库传导到手机上,及时掌握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  “哪块地缺水,哪块地缺肥,打开手机就能一目了然,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控制浇水施肥。  ”

  “物联网农业就是要打造‘傻瓜农业’,没有经验也能种田,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人看管几百个大棚,千亩农田无人值守的情况。”安徽朗坤物联网公司董事长徐珍玉说,农业物联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将动植物的生命信息及气象、土壤的信息采集后,再通过大数据的运算后给动植物开出水、肥、药的合理使用处方,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收、靠经验种田的种植理念,不仅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也可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规范。

      在位于怀远县的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记者看到一排排四五米高的白色柱子支起黑色高清摄像头沿着田埂纵横排列,对核心区进行实时监测。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大田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该农场与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合作,在3000亩示范区土地上初步建成了由远程视频监控、大田数据采集、农机作业监管、“我的农场”、“庄稼医院”、“网上供销社”等6大物联网应用系统。

  “除了可以指导农民减施肥料、精准施肥,物联网还解决了规模经营的管理难题。”安徽龙亢农场副场长杨永华介绍,不少农场主曾感叹农机手操作质量难以控制,播种施肥中经常出现漏播重播问题,现在给机械装上GPS轨迹定位就可解决这一难题。农场还可以利用物联网及早监测、预测一些病虫害,如果发现不认识的杂草,还可以通过“庄稼医院”与专家进行互动。

  自2012年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后,目前我省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

昂贵成本”制约先进技术“落地

  农业物联网技术给传统农业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仿佛美好前景近在眼前。但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字让普通农户大呼“用不起”,阻碍了“智慧农业”真正落地生根。

  “一台主要设备就要上百万元。  ”杨永华认为,建设维护成本高、对人才需求高,是制约物联网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杨永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龙亢农场现有的物联网设备为例,一年的维护成本近百万元。像日光温室实现全自动化,设备定期的保养、维护、检测全部需要费用。机房必须配备恒温控制系统,在天气温度超过35℃,机房就要停止工作。  “观测的数据是一个小时一张图,都储存在数据库中。今年截至目前仅流量通信费用就花去20多万元。  ”

  除此之外,由于地块生产条件不同、生产作物不同,农业急需既懂农业又懂软件设计的高端人才,又要聘请一批学历在本科以上的管理使用人才,还要建立一支能够修理设备的维护队伍。“必须要一定的薪资水平,才能引来‘凤凰’。”杨永华说。

  同时,农业规模化程度不够及农业科技的相对落后,都阻碍了智慧农业的落地。徐珍玉认为,只有当种植面积达到适度规模,才适宜应用物联网技术,然而当前农业规模化不足,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成本问题。而国内农业物联网技术水平及设备相对落后,也是智慧农业设备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相信未来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应用范围的扩大,设备成本的价格也会逐步降下来,慢慢就可以惠及广大农民。

  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宜坤直言,物联网大田应用条件尚不成熟,“精细化农业对小环境要求高,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且产品附加值高,属于高投入高产出,比如一个花卉育种大棚,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而大田种植环境相对敞开,环境因素复杂,而且成本投入大,产出低,很难收回成本。  ”他建议目前的物联网技术应主要针对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牧业等精细化农业进行推广,等待成本降低后,再逐步向大田过渡。

降低成本为物联网推广“铺路

  在龙亢农场的带动下,怀远县徐圩乡、龙亢镇等地也出现了流转大户自发建设物联网。“随着土壤问题加剧,人们对粮食品质要求的提高,科学种田迫在眉睫,物联网使用前景仍然广阔。  ”杨永华认为,物联网落地,还需大力倡导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鼓励更多流转大户科学种田、技术种田。另一方面,杨永华一直期待着物联网进口设备能够国产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物联网的建造使用成本。

  除规模经营外,尝试各种金融服务对于摊薄“智慧农业”的成本也有裨益。徐珍玉介绍,朗坤物联网公司在安徽和县的40万亩蔬菜基地上,尝试推出了金融租赁,即把物联网设备一次性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农民可以用8至10年时间分期缴纳设备费用。“农民是资金风险承受能力最弱的群体,在看不到未来预期收益的前提下,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进行智慧农业的前期投入。朗坤则采用由企业跟农民共担风险、共享后期收益的金融租赁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推广了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  ”

  朗坤主导运营的物联网小镇最核心的一项工作,是对农民进行知识和技术培训,并定期召开创业沙龙。此外,朗坤还计划将返乡大学生及进城务工的创业青年作为培养对象,在学校开设青年农场主班、青年农业创业班等。“我们希望尽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智慧农业的新型农人,从而解决物联网推广中的人才难题。  ”徐珍玉表示。(摘自:安徽日报 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