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增进群众获得感

01.05.2017  10:42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一年来,我省坚持民生优先导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投入持续增加,民生工程提标扩面,民生短板加快补齐,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加强烈的获得感。

   兜住底线,织牢社会救助网络

  ——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低保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农村五保对象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更加健全

  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始终是党和政府最牵挂的事。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剑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穷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统筹方面迈出关键步伐,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可获护理补贴……一年来,我省在社会救助领域采取一系列真招实措,妥善安排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对贫困家庭而言,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是难以承受之重。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定贫困人口医疗费用“351”兜底保障线,贫困病人在县、市、省级医院看病,个人负担分别不超过3000元、5000元、10000元。今年,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补充医疗保障“180”工程,在“351”政策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慢性病自付医药费再按80%给予补偿。健康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高“含金量”政策的实施,确保了2016年安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97.1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

  低保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制度。长期采取不同实施办法的城市和农村低保,去年“双规合一”,在城乡统筹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申请流程,保障了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的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政策、对象、标准和管理等方面衔接逐步强化,去年农村低保标准低于扶贫标准的地区,今年将适度加大农村低保提标幅度,确保实现“两线合一”。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功能更加健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对象,在保障基本生活以外,从今年起还发放护理补贴。补贴标准根据不能自理程度、救助供养形式等分类分档确定。水毁群众住房重建的高效,是党和政府时刻把困难群众放在心头的直接体现。去年夏季的严重洪涝灾害,导致多地群众住房损毁。省委、省政府将水毁群众住房重建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地挂图作战、及时盘点、对账销号,确保了近1.2万户重建户及时返回家园。雪中送炭,救急纾难。社会救助网络愈加细密,有力守护了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坚实保障。

   扩大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民生工程去年投入资金825.5亿元,今年将继续投入940.2亿元,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量质同步提升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养老保障,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待。一年来,我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工程是我省民生工作的金字招牌,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方式推动解决了不少重点民生问题。去年,我省3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825.5亿元,较上年增长13.6%。今年,我省计划投入940.2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项目内容的优化,建后管养水平的提升,将使民生工程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我省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统筹和对接,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去年帮助6.3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6.2%。

  教育承载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我省投入真金白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省教育事业主要指标全面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和中部地区前列。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综合医改深入推进。作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市),天长市首创“县域医共体”模式,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为探索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有益经验。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扩大县域医共体试点范围,在全国率先出台药品流通“两票制”……一系列举措,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和民生经济的新增长点。我省高位推动、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地普遍建立高龄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各级财政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养老服务供给实现量与质同步提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围绕民生热点和痛点,我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顺应了群众期待,让百姓生活愈加方便、美好。

   创新治理,守护百姓幸福安康

  ——综治工作连续8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去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95.09%,实现“五连升”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一年来,我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区是服务群众的一线。我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去年新建1675个农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覆盖,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23平方米,九成以上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发动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民生问题,是共建共享的具体体现。去年以来,省级社会组织累计向贫困地区捐赠助学、助医、助困资金超过2.3亿元,结对帮扶一批贫困村。省网商协会与电商平台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帮助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参与电商销售额超过10亿元。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我省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风险分级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针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各地完善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及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网络,有效提升城乡安全保障能力。平安安徽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更加突出民意导向,由“围绕指标和排名转”向“围绕群众意愿干”转变,综治工作连续8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2016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95.09%,较2015年上升1.25个百分点,实现了“五连升”。一系列守护公共安全的真招实措,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踏实,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