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等高对接 合肥向长三角“副中心”进发
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把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南京、杭州地位同等,高度前所未有。这是国家层面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认可,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客观地看,与自身相比,尽管合肥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存在,这也为合肥在“长三角”实力方阵中追赶和引领,预留了足够空间。
防骄破满,拉高标杆,全面等高对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立足新定位,站上新平台,踏上新征程,合肥吹响了全面奋进的号角。
立足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11月12日,合肥高铁南站开通运行,“合肥南”驶入全国高铁运行版图。
近年来,在合肥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样的捷报频传:2010年12月30日,合肥港综合码头货轮首航,开启合肥通江达海新时代;2013年5月30日,新桥国际机场取代骆岗机场,正式投入运行,使合肥的航空发展前进一大步;2014年6月26日,首班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发车,从此合肥有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铁路货运直通车,直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水陆空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提升了合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不断彰显。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是《指导意见》的关键提法之一,明确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所谓枢纽,就是指中心。”有关区域经济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合肥要向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定位迈进,当前已具备了基础,未来,还要依托现有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构建向外辐射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网。
铁路纵横,公路交错,内河航运率先跻身“中心”。这,都是良好的基础。
要围绕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坚持交通先行,以强化对外通达、促进城际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形成辐射全省、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这位专家表示。
只有交通畅通,合肥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现有对外开放平台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依托创新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现代产业,就是具有变革意义、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
当前,合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中心。包括家电产业在内,合肥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合肥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由“制造”向“智造”迈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老树”发“新枝”,走在了全国前列。
独木不成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诸多产业的集体‘国际化’,不仅要求产业规模大,而且必须引领作用强。”这位区域经济专家表示。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合肥的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等产业也蓬勃发展,不断实现爆发式增长,生物医药也即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具有变革意义的创新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做到国际领先、全球引领,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该专家表示,合肥目前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高举科技创新这面大旗,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全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打造主导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同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能在变革技术出现时扼住发展命脉,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秉承全新视野,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提供坚强保障
行政区划调整后,“1331”市域新格局为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绘制了一幅壮美的空间战略蓝图。
《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区建设。都市区不仅是主城区,更是涵盖市域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未来,我市将坚持“全域合肥”理念,全面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框架,形成中心城区、卫星新城、特色城镇、美好乡村(社区)相互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同时,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
面对新形势,合肥大有作为。面对新要求,合肥干部群众将在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在队伍建设上等高对接,在作风转变上等高对接,在体制机制上等高对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