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对社会形态结构论的创新发展
在唯物史观视阈中,社会形态不是由哪一种或几种要素构成,而是由作为社会形态主体的人以及作为社会形态客体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社会形态各个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都不能脱离社会形态而单独存在和发生作用。所以,对于社会形态结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地予以把握。列宁对此曾做过深刻的解读:“全部问题在于马克思并不仅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德国经济学家’的这部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
社会形态结构,说到底就是以主体“人”为纬线,以客体“物”(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为经线,由主体“人”的实践活动编织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耦合闭环系统。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犹如一团内在的火,它时时刻刻在焚烧着看似固定不变的社会结构。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系统,为了保持其相对稳定,就要求构成社会形态各个要素之间能够相互调节、彼此控制,以达到功能耦合。因此,一种社会形态要稳定存在、平稳发展,它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必须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时代在发展,理论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结构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系统思维”、从“战略部署”高度来统筹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艺术整体”、系统工程。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社会结构要素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呢?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结构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新常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全新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力动力、关键一招。“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和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一道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惟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基石。“四个全面”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既是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结构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创新。深入领会“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系统性和耦合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