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需顶层设计
今年两会,针对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几次被掌声“惊到”的现象,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们应逐渐让全社会适应,总理做报告,掌声可以有,但为的是督促政府做得更好。代表委员有必要克制掌声,理性审议,而不是忙着叫好。”是的,我们需要更加冷静思考——当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在整个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应有地位、行业面临的症结政府高层是否完全明了、如何能在未来整个社会发展中谋求到行业发展的最大空间。
全民阅读:文化企业是推动从立法到行动的主体
据了解,作为与出版传媒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全民阅读”多年前就由时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的聂震宁等多位圈内高层共同提起倡议。直到2014年,“全民阅读”才被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纵然这样的现实已实属不易,全民阅读立法也在各地陆续启动,但此次不少两会代表委员表示,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政府和社会对全民阅读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对此表示,全民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倡导”二字太轻,建议把倡导改为“推动”或“促进”,更有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张抗抗则认为,“倡导全民阅读”尚不足以全面反映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提高国民文化品质的目标,要采取措施倡导深度阅读,推广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综合协调机构在一定程度比立法更重要。全国阅读从重要意义上说,涉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强国的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建设,要有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层面的综合机构出面协调,这才能使很多建议和国家法规真正落到实处。机构构建上,甚至可以由国家领导人出任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的最高领导。在全民阅读的具体操作层面,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所长卓新平所言,全民阅读顶层设计应与属地管理密切结合,中央层面全面部署,基层层面相应落实,这种落实跟目前的城乡建设、文化社区、基层建设可结合起来。此外,除了向政府要政策,企业才是真正推动全民阅读的主体。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对此称,除了政府的引导,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做得更多,比如根据社会需求以及阅读方式的变化适时地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营造一种全民喜爱阅读的氛围。
媒体融合:“僵尸企业”不改革危机重重
此次,“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最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据商报两会记者报道组观察,几乎没有一家新媒体主动谈融合,谈融合的主要是包括出版、广播、影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全国政协委员、原搜狐公司副总裁刘春认为,“这说明,传统媒体遇到了整体性的行业危机”。
这种危机在国家层面的表征无疑是对传统媒体是否能够继续把控主流舆论走向的焦虑。事实上,这种焦虑完全可以缓解。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内容传播的控制,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从资本层面切入,效率最高。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果有自然的市场淘汰机制,不至于成为‘僵尸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存在大量僵尸企业,无法继续正常经营、应该破产却又靠借债或政府资助而没有破产。僵尸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拖累了日本经济20年),融合会自然发生。因此,眼下,传统媒体最需要的,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韩三平所建议的那样,“加快国企改革,尤其是电影企业”,以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及的“加大对出版企业改制的执行力,出版企业改制要通过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打造合格的出版主体”。
“走出去”:从报告表述变化看路径变革动向
对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走出去”的描述:“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走出去”略去,改为“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以想见,政府高层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有了比较务实的认识——硬性地推“走出去”有一定局限性。
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走出去”取得极大成绩的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认为,中国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出去”需要整体方案和规划,才能使境外的企业彼此支持形成合力。应立足当地社会的需求,适应当地的社情民意,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中,共同塑造对象国易接受的中国好形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所言,文化自信,不应将得到西方世界认同作为唯一标准。倘若现阶段传播中国声音,靠文化、文学作品版权输出效果不佳,可以转换思路,比如利用资本运作,完成文化企业和产品的境外本土化运作。同时,加大文化内需建设,让国民优先享有优秀的文化产品,进而影响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