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啥风俗?

06.03.2015  11:35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毛传文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是我国历来的传统节日。它最早来源于道家文化中的上元节,主要是道家崇奉的天神——“紫微大帝”的节日,这位神明在仙家的品阶非常高,仅次于玉皇大帝,人们常常又把他尊称为天官。他掌管着世间众生的穷通夭寿,包括人的命运、善恶、祸福、生死等等。传说,紫微大帝会在每年正月十五这天,降临人间巡查善恶,根据每人所做事情的善恶种类,进行赐福或者赐罪。因此,我国元宵节遗存下来的很多民俗都与此相关。

  ·点灯恭迎天官

  点灯,是元宵节中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这与天官紫微大帝有着密切关系。紫微大帝的本职是统领着众仙诸神,在我们凡人的眼中,诸神的代表就是天上的星斗与星宿。在正月十五这天,天官下界巡查,看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否幸福快乐?国家是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们是否乐于行善、广种福田?这都是他检查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当紫微大帝来“例行巡视”之时,人们便点燃灯火迎接他的到来。同时,千千万万盏明亮的灯火,也象征着天上无尽的星宿与诸神,将和天官一齐降临人间。

  ·“元宵”(汤圆)是祭祀的供品

  古人往往还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举行祭祀,除了祭祀紫微大帝外,还要祭祀月亮。我们知道,祭祀的时候会准备有许多祭品,而这些祭品便慢慢地演变成后来民俗中的一些食物,比如“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做成的皮,里面包上很多种馅料,有的甜,有的咸,有的还放有坚果和糖等等,表示团团圆圆之意。这里的“团圆”不仅指的是人世间亲人的“团圆”,还指我们与当晚月相的“团圆”、和天官紫微大帝的“团圆”、与正月里那纯正的阳能“团圆”。

  “元宵”多是北方的食物,在南方地区吃的则是“汤圆”。尽管从外表上看“汤圆”和“元宵”的外形都一样,但南方和北方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这都是因为各地民风差异所致,但作为上元节的祭品,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其代表的团圆之意亦是相同。

  ·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正月是春三月的“孟月”,十五又是这一年第一个月里的月望之日,“望”指的就是十五月圆之时,这一天是正月里阳能最大的时候。虽然此时的阳能较弱,天气还非常的冷,但它极其纯正,所以古代的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特别是这一夜来庆祝。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吃完“元宵”可以走百病

  除此之外,上元节这天还有重要的养生意义。

  我们经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冬藏”“藏”的是什么呢?藏的就是阳气,天地之间要“藏阳”,中医里也要求人体要把阳气藏进去,那么,要把“阳”藏到什麽地方?有的动物会冬眠,它便藏在了洞穴里,而人则是藏到卧室里。所以百姓们过冬天,应该多在家里休息,而减少外出的活动,只有等到春天阳能开始生发之时再出去走动。

  而到了上元节,人们纷纷会到户外“走百病”,就是大家在这天吃完元宵以后,一定要出来过桥走走,抒发我们身体里因为冬日所积聚下来的郁气。所以,在孟春的旺日里,我们把这些污浊之气让它释放出来,并使之驱散,这样一来,百病顿消,身体安泰无虞。

  其实,“元宵”是一个系列节日,除了我们熟悉的上元节以外,还有“中元节”和“下元节”。这几个节日在道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来源于道家所尊崇的三位天神,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被称为“紫微大帝”,“地官”被称为“清虚大帝”,“水官”叫“洞阴大帝”。道家认为,“紫微大帝”又被称为赐福天官,他会赐给人类福德。“清虚大帝”又叫赦罪地官,“洞阴大帝”是解厄水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阴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位道家里的神灵会在这三天降临,来考察人间的善恶祸福。

  借此天上天下喜乐团圆之节,我们祝愿所有的家庭、亲人都能够在幸福相聚,友好和睦地相处,尽享传统节日带给我们身心灵的洗礼,愿每一个人都怀着修德行善的心态,共庆元宵。

  责编:牛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