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法” 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加大力度,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在后续管理上做好“加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好“乘法”,在问题短板上做好“除法”,打出便利化办税“组合拳”,让纳税人享受减税红利更便捷、更省心。税务部门“放管服”的各项措施是否落到实处?接下来,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
记者:税务系统在“放管服”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是否切实降低了企业负担?
李万甫:简政放权是“放管服”的第一步,“放”的就是审批权限。税务总局通过实施税务行政审批目录化管理,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帮助企业“轻装上路”、快速发展。简政放权绝不是只放不管,更需要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接得住放下的权。税务部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运用大数据,落实“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实现取消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在“服”方面,除营改增外,税务部门在简政减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连续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等,持续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出台了10条服务措施,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
随着上述以减税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税制改革和优惠政策持续加力,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增幅从2012年的11.3%下降至2016年的4.8%,下降了6.5个百分点。尽管其中有多种因素,但减税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基本完成。那么,如何确保“放管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折不扣”落地?
李万甫:《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实施对纳税人的分类分级差别化管理”,标志着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基本完成。
为详细了解“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近日税务总局10个督查组分赴吉林、安徽、甘肃、山西、厦门5省市国地税部门开展税收执法大督查重点抽查工作。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95%左右的纳税人认为,国税、地税机关能够在承诺的办结期限内受理并办结税务行政许可事项。但督查不是目的,重在推进工作。各地税务部门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经济发展。
记者: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一年来,改革释放的“红利”对加速税制改革、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万甫:营改增试点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后,在课税机制的转换、减税的政策诉求以及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方面,均初步实现了改革目标,产生了巨大的改革红利。目前,所有行业的减税规模逐月扩大,税负“只减不增”的税改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推开营改增所释放的“减税红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税收直接减免,而是通过税种替代和课税机制转换等改革举措来实现的。虽然营改增会减少财政收入,但是在给企业减负之后,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给未来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有力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营改增后续政策,简化税率结构,进一步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