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假日演变史 初期一年仅7天法定假日

30.09.2014  11:15
      1949年:每年4个节假日,法定假日基本格局形成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目前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每年4个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
    从1949年建国到1995年的40多年里,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即星期天公休一天。所以,全国每年的法定休息时间为59天。
      1994—1995年:从“双休—单休”循环到全年双休
      1994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家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为休息日,第二周星期日为休息日,依次循环。那时,双休日(大礼拜)、单休日(小礼拜)一时成为流行语。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从5月1日起,我国“公休假日”延 长至两天,即每周五天工作后休息两天。实行双休日后,法定节假日加上星期日,我国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当时,北京的许多大商场一到双休日就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不少商场紧急制订“双休日计划”,应付蜂拥而来的“星期六客流”。
      1999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来袭,旅游市场井喷
      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普遍不景气。当时有效需求增长乏力,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调整原有法定节假日安排,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分别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
      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从此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第一次一起放假,客流量井喷在所难勉,当年通车的八达岭高速公路竟然全线瘫痪。但集中消费使百货、家电、餐饮、车市等形成假日经济,人们的旅游意识 被唤醒,黄金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假日团聚、出行、休闲、购物的新民俗。”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BTV财经采访时如是说。
      2007年:“五一”长假取消,法定节假日总数11天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按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工资报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放假制度存在诸多不足:缺乏传统文化特色,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10天法定节假日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对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休假制度不够落实,2008年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带薪休假制度,企业职工年休假无明确制度规定,年休假权利难以保障。
      百万网民不满意,“假”字如何动刀?
      “全国假日办”撤销之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这几年来凌乱的调借周末休大小“长假”的方式,在方便人们出游的同时,也让上班族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出适合自己的休假方式。
      2013年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曾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征集意见。11月27日,全国假日办在人民网等网站公布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截至10月12日17时,全国假日办发布的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吸引了211万网民参与投票,半数以上网友对现行假日安排表示不满意。大多数网友赞同自行调整休假时间,但是也有网友担心,在现有国家规定的七天假期放假模式下,有些单位尚不能完全遵守,一旦放开自行调休的口子,会导致大家的假期减少。
      2014年9月,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批复文件,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运行14年后,被公众熟知的“假日办”以提格、扩容的方式与公众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