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谓之:有理也须声高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意指在争论中,关键看说得在不在理,而不在于嗓门大小,旨在教人遇事心平气和说理,不要使蛮耍横。这句俗语积淀了前人感悟,蕴含着生活哲理,于为人处世是很有教益的。然而,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如果固守“有理不在声高”的做法,一味低声细语,难免会误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旦牵涉大是大非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舆论场中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做到“有理也要声高”,是现实的要求。
声高源自底气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强基固本、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做了许多过去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解决了许多曾经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认同和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此,对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我们就是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深入透彻讲、坚持不懈讲,在国内外唱响“中国好声音”,需要克服“有理不敢说的胆怯”,迅速摆脱“有理说不出的尴尬”。
声高需要频率高。 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如今“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数亿网民竞相发声、此起彼伏,互联网空间的无限容量、内容的瞬息万变与传播的互动影响,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环境。“声音小”,很快被吞没;“声音短”,很快会沉没;“真声音”发不出来,谣言就会四起。“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必须看到,话语权也是领导权,对领导工作来说,失语也是失职。为此,要针对热点话题,主动设置议题,集中时间、资源、力量,加大宣传的力度、强度、频度,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声高需要表达好。 同一个事实或道理,表达好就会成为好声音,表达不好就会出现嘈杂音。所以,声高既要有分贝,更要有分量;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把握好“时”,注重传播的“首发效应”、信息的“第一印象”,及时、适时发声,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要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力求讲起来有声有色、听起来有滋有味。要把握好“效”,权威解读、深入解剖,科学解疑、真正解渴,引导人们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有理也要声高”,不是对“有理不在声高”的否定,而是对新的舆论格局下失语行为的矫正。我们一方面仍须涵育“有理不在声高”的修养,另一方面也应强化“有理也要声高”的担当,让正确的声音成为舆论场的最强音,以真理战胜谬误,以真相驱散谣言,以真情温润人心。(2017年5月07日《光明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