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遭市民质疑:专业术语生涩难懂

29.10.2014  17:12

  检验结果均在参考值内是否表示身体健康?含有箭头的项目是否暗藏疾病信号?10月28日,刚拿到体检报告的李先生并未发现检查指标异常,却被医生告知左肾含结晶需复检。这次意外让李先生第一次注意到了体检报告书,但一纸的专业术语和数字符号让他难以“消化”。对于李先生的疑问,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管建国表示:不能盲信体检报告上的数值和符号,那只是医生判断的依据。另外,随着各类癌症发病日趋年轻化,管主任建议市民妥善保管历次体检报告书。

   市民疑惑

  体检报告究竟怎么看?

  今年26岁的李先生,硕士毕业后入职市内一家大型企业。近日,单位为他这批新同事统一做了入职体检。“我一直坚持锻炼,应该没有问题。”拿到体检报告后,李先生发现自己各项检查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就在他向同事夸耀自己的身体时,一个电话让他颇感意外——左肾有结晶,需要再次复诊。

  “明明各项指标都是正常值,为什么左肾会有结晶呢?”来不及多想,他再一次躺在了检测台上。10分钟后,李先生被告知“结晶较多,严重的话将转化成结石”。看着医生严肃的眼神,李先生不得不正视身体“警告”。这次意外促使他第一次注意到体检报告上面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和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体检报告书为什么不能简单化,这么复杂叫人怎么看得懂?”

   记者探访

  术语和数值成主要内容

  为解答李先生的困惑,记者拿到了他的体检报告书。该本15页的报告书,共含五部分内容,分别为:总检汇总分析、临床检查报告、实验室检查报告、功能影像检查报告及亚健康检查报告。

  除了汇总分析之外,其他检查报告均为专业术语搭配检测数值为呈报内容。其中不乏类似“促甲状腺激素”、“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直接胆红素”等难懂词汇。对于检测数值是否在参考正常范围内,该报告书特别增加了上下箭头来标注。每个参考正常值下方,标有中英双文的数据意义。李先生之所以会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是因为他的体检报告内各项指标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

  对于李先生体内结晶的判断,只体现在汇总报告部分,但该部分并未举列出相关数值说明。

   多数年轻人看不懂报告

  为了了解体检报告书的“亲民度”,记者来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宽敞的大厅内,不少年轻人在排队等候体检。导医台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年轻人鲜有养成定时体检的习惯,排队等候的多数为入职体检;而不少老年人养成了体检的习惯,对体检报告书内容也更为关注。

  拿着李先生的体检报告书,记者询问了多名年轻人。多数人表示体检书上内容难懂,一般不会“咬文嚼字”。23岁的小刘说,一旦遇见难懂的术语,他更倾向去网上搜寻相关内容,“要是真感觉不舒服,才会去问问医生。”另外,年轻人对体检报告也不以为然,多数人拿到报告书后就抛之脑后。“平时发烧感冒都少,怎么可能一次体检就检出大问题。”小刘说。

   专家观点

  体检报告并非最终判断

  面对着名目繁多的体检项目和晦涩的专业术语,普通人拿到自己的健康体检报告后,反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没了方向。久而久之,大家对体检报告书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派人对其格外紧张,哪怕体检数值超出参考值0.1都会担心不已,向各个科室医生询问原因。另一派人则对其毫不在乎,全然不将医生给出的健康建议放在心上。

  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管建国眼中,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他表示:健康体检并不等于最终诊断,检测数值只是医生诊断的参考数值。“受检者的主观感觉也不是可靠的。身体上没有明显的不适并不等于健康,许多疾病在初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体检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检查发现人们身体中各种潜在的健康风险,并从健康检查资料的对比分析中了解受检者健康状态的动态变化,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每年体检报告要保存好

  采访过程中,管建国主任特意提醒:儿童体检的数据不可完全参考正常值。“一般大项可参考正常值,但部分项目不可参考。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指标与成人有所不同。家长在查阅孩子体检报告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管建国认为,看体检报告不是简单地看数据,要理解数据高低的含义。“正常情况下,普通人只需要观察几个项目:血常规、肾常规、血压、血糖和尿常规就差不多了。即便数据显示有异常,也无需担惊受怕,尽早就医即可。”由于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日趋年轻化,管主任建议妥善保管好体检报告书,以便医生根据数值变化作出更详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