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在困境中转型 “眼光向下”携生态再出发

09.06.2014  03:28
  这里曾是“树木参天,绵绵延续,横亘千里,不知所极”的原始森林;
  这里背靠小兴安岭,天蓝、地沃、水纯;
  这里是伊春。
  我国森林工业的长子——建局最早、贡献最大。
  当年,诗人郭小川在《祝酒歌》里这样描写伐木场上的盛况:
  一声号令下,万树来归队,冰雪滑道上,木材如流水,贮木场上,枕木似山堆……
  人们都说,伊春走过的路就是中国林业战线的缩影,长期以来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之路造成可采资源枯竭,伊春经历了因林而荣的辉煌,也经历了因林而衰的痛苦。
  告别往昔的“一木独大”,在困境中转型的伊春仍是选择向森林要效益,但这一次,他们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将目光放低,聚焦林下产业这个价值无法估量的宝库。几年来,从一家一户到规模化生产,再到如今的种、养、加一条龙。伊春林下经济正沿着快速发展的轨道前进,林业经济已经从过去林区百姓生产之余的拾遗补缺,变成林区生态转型的最有效途径。
  “五子”登场林区火热种山忙
  红是榛子、松子这些坚果;蓝是蓝莓;黑是黑木耳,近年来,红蓝黑成为伊春林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它们都来自森林,无污染、纯天然。伊春林区地处北温带,这里针阔混交林及蕴藏其间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提供了发展生物产业的自然基础。
  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伊春和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最大的未来优势是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因此,依托生态优势发展食品是伊春选择转型产业的主要出路之一。”
  2013年初,伊春出台了《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特色种养产业带的指导意见》,初步勾画了全市林下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今年,又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探索林农一体化经营新模式”。连续几年,伊春林下经济产业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3年实现增加值42亿元,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
  在这里,“红、蓝、黑”、林畜、林药五大产业各展身手,你未唱罢我又登场。
  食用菌:2013年,生产规模达到6.7亿袋,其中黑木耳6.4亿袋,产量2.7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
  蓝莓:野生山野果的年允采集量达到35万吨,全林区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到4.9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基地;
  红松:营造和改培红松果林2.27万亩,改培平榛30万亩;
  林药:全市药材种植面积13.5万亩,改培面积34.3万亩;
  特色养殖:野猪饲养量达到5万头。各类林下种养基地已发展到235个。
  在发展林下产业的同时,伊春市政府还推行了野生资源承包管护经营责任制,制定轮采规划,做到有采有养,采养轮换。
  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业职工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他们从伐木工人变为管护者,不仅采山还要种山。统计显示,森林食品产业已经成为伊春林区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从业人员约17万,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
  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职工白建国就是远近闻名的种山人,老白2001年开始承包管护90多公顷林地,就萌生了在林地里种人参的想法,为此,老白专门去了吉林学习。从那时到现在,老白几乎年年都在林地播人参苗,撒人参籽。由于他的人参完全在山林中自然生长,药用价值和野生参相同,按照现在的市场价,15年的参要卖到2.5~4万元一斤。老白说,现在光翠峦一个局,种参的就有四五十户。
  “八龙”齐舞林中食品走天下
  找到优势替代产业后,就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素组织生产,包括建基地,引龙头。
  5月的伊春,雨水格外频繁,从哈伊高速进入伊春,路边一处冒雨施工的工地上,决战100天的标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这是汇源集团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到了7月10日,伊春市政府的一场大型展会将在这里举行。为了将汇源集团吸引到伊春来投资,市长高环“九顾”汇源总部,经过反复接触、磨合,汇源集团与伊春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汇源集团投资75亿元打造乌马河绿色产业谷,今年将完成会展中心等项目。对这项协议,高环有自己的算盘:将汇源这样的饮料巨头引进来,借助它的管理模式、销售网络、加工技术,伊春的森林产品将迅速走向全国。这样的龙头将带动伊春的林果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伊春抢抓全省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机遇,全面完成4个投资超亿元森林食品加工省级重点产业化项目。另有三家企业也步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7家。已初步形成了绿色粮豆、肉蛋、速冻蔬菜、食用菌、小浆果、坚果等8大产业链条。如今,林区最多的食用菌生产已经不再是一家一户搞生产的小作坊时代,林业职工纷纷参加食用菌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制菌、立体栽培、统一销售,现在全市日处理能力达到万吨的制菌企业就有20多家。
  同时,伊春森林食品的外部市场也不断延伸,已经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建立经销点、代销点900多处,此外,通过与大商、华润、北大荒等国内知名营销企业合作,伊春森林食品借助大企业的渠道打入了全国市场。
  依傍科技林下经济攒后劲
  将生长周期长的红松嫁接到樟子松上,让松子的产果期大大提前;按照不同积温带开展蓝莓品种试验,选育适合大面积推广的蓝莓主栽品种;给榛子树平茬增大树冠,增加榛子的产量……这些都是眼下伊春正在进行的科技推广活动。将科技应用到森林食品上,当纯天然遇上高科技,这样的森林食品市场怎会不追捧!
  野猪肉是纯粹的绿色食品,但在市场上却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野猪肉的纤维太粗了,一般人很难接受。这两年,伊春开发出了与东北民猪、大白等地方猪杂交的野猪,这种猪口感好、瘦肉率高、蛋白质高,更重要的是它依托森林散养,不喂添加剂,全程可追溯,普通的猪几个月就出栏,而这里的猪10~12个月才能出栏。出栏后,带着绿标进商场。这样的猪肉卖多少钱一斤呢?答案是,42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
  伊春友好林业局的蓝莓种植基地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蓝莓人工栽培、品种选育等的研究,人工培育的蓝莓较之野生蓝莓口感更好、果实大。而友好区区长张东海给记者算的一笔蓝莓经济账更是让人对蓝莓种植的未来充满期待:“蓝莓是一次投入多年产出,通常5年坐果,7~8年进入丰产期,一株蓝莓的生长周期大约70年。进入丰产期,按照市场上每斤蓝莓30元计算,种植一亩地的纯收入就是3万元。除掉一亩地每年的管护费用2000元和初始投入,种植蓝莓的收益实在非常可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通过研究发现,蓝莓适宜伊春的酸性土壤,且不能接触农药、化肥,一旦接触这些,蓝莓秧苗就会得病。”伊春森林食品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组建了以国家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为首的伊春市蓝莓产业专家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首的食用菌产业专家团,在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开展了有效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这里森林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