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近400亿投资治理农业环境

12.09.2016  12:37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需要,是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美好安徽的需要。 ”省发改委农经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省人多地少,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压力越来越大,伴随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省高度重视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先后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一系列项目,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措施,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约束、治理技术和机制等因素掣肘,农业环境治理尚未步入全面系统、持续推进的轨道。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规划侧重试点示范,探索各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七项治理工程,通过试点探索,总结出成功治理范例和适用模式,初步解决或缓解现存的问题,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环境问题治理奠定基础。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生态强省战略,以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农民增收为前提,通过政策引导、结构调整、机制创新、科技支撑、试点示范、依法监督等方式,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培养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动我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转变。 ”《实施方案》提出了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多措并举,试点示范;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建管并重,巩固成果等基本原则。

   明确总体目标和分项任务,建设五大重点工程

  “探索各类农业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到2020年,缓解或初步解决我省现存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为全面解决农业环境问题奠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总体目标。

  “分项任务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等五项任务。”省发改委农经处相关负责人说,比如,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一任务,到2020年,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重金属污染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污染源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重金属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或超过8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任务则要求到2020年,全省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5%,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等。 为实现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湿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重点治理区域为皖南地区、沿江平原地区和阜阳、宿州、淮南、亳州等地,其他地区为一般治理区域。”省发改委农经处相关人士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强化源头控制、加强污染源治理、改善土壤环境、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等。

   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观,提出七条保障措施

  “初步测算五大重点工程总投资394.9亿元,其中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75亿元、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196亿元、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120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4亿元、退耕还湿工程1.5亿元。工程建设所需投资通过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解决。”省发改委农经处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实施五大工程,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污染严重问题,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我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问题,有利于优化项目区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用水矛盾,增强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和应急能力;退耕还林、还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生态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生态效益也很可观。 “落实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方案,可降低耕地重金属污染程度,可提高污染物的消减能力,可使水资源过度开发状况得到改善,可增加退耕还林区植被盖度,可改善项目区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业内人士指出。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七条保障措施,即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地方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推进治理;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各方参与;做好调查监测,保障精准施策;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强化监督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