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建战略功能区:经济总量只及长三角1/2

28.08.2014  08:10
      京津冀协调发展再度发出利好信号。
  日前,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北京要与天津、河北一道共建战略性功能区,而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加快破除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区域发展案例相比,京津冀差距不小。数据显示,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52.7%;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5%,珠三角的63.6%。
  “战略性功能区的意义不亚于再造一座新城。”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河北省多地市对“战略性功能区”已有规划方案,欲打造成一种“首都产业转移功能区”,并期待新区建设极大提振河北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围绕产业造新区
  事实上,有关京津冀共建“战略性功能区”的话题,自今年全国“两会”后,便在房地产市场与股市中流传,多次形成市场波动与舆论热议,但却只限于河北的市场“激动”。
  随着京冀两地高层多次碰头,6月末终于传来北京方面的消息:王安顺在考察首钢曹妃甸项目时表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将力争在合作建设战略功能区方面率先取得成效,走好当头炮,以此带动一系列产业和功能的有序转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与承接将是打造“战略性功能区”的核心。一位河北省政府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照目前已提交的多地市‘功能区’设想,在产业承接的基础上再造新区是其基本思路,打破了过去纯城市规划的窠臼,围绕产业发展而造城,将有助于避免房地产业野蛮生长形成的‘鬼城’结局”。
  记者梳理京津冀三地各自对接形成的合作协议发现,三地“战略性功能区”的规划概要已在专门针对合作项目、示范园区的协议中初现端倪。
  在这些协议中,如京津之间的《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0.00% 资金 研报]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京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津冀之间的《共同打造(涉县 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等,河北曹妃甸、廊坊、保定和新机场区域已成为拟重点打造“功能区”的区域选择。
  域内发展不平衡
  现在京津冀三地协调发展规划即将出炉,王安顺指出,当前面临优化区域空间的布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等八项任务。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政策导向和要素聚集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自“京津冀”概念首次提出至今三十余年来,始终没有取得如同另外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一样的突破性进展。
  京津冀的“羞处”不仅此处。2005年,学界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这一贫困带区域环绕了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由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地区间经济梯度落差过大。
  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城镇人口比率分别达到86.20%和81.55%,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镇人口比率只有46.80%,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有学者认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缓慢植根于“行政体制的差异、有效协调机制的缺乏”,在“一省、两市、三个行政区”的格局下,多年来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上,始终各自为政,未能有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另外,巨大的公共政策差异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障碍。
  “河北省的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双核’格局突出,内部发展不平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