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高新产业突飞猛进 “中国声谷”领跑安徽
在安徽,分布着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它们是安徽全面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想知道这些基地中哪家实力更强吗?
昨天,省统计局发布最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尤其是合肥智能语音基地产值增速领跑全省,正朝着“中国声谷”迈进。
安徽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去年末,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15000亿元,达15053.8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3%;增加值近4000亿元,达3618.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4%。
“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157户,比2010年净增2041户。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有922户、比2010年净增475户,超10亿元以上的有126户,净增54户,超百亿元以上的有9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4户,净增13户,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3户,净增7户。
2016年一季度,全省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7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795.9亿元,增长14.1%。从增速看,有14个基地均实现增长。
其中,合肥智能语音基地增长75.7%,居首位;合肥新能源汽车基地和芜湖机器人基地分别增长49%和45.4%,列第2位和第3位。
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接近百个
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可以打造成区域内政策最好、条件最佳的产业发展引领区。
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共有1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其中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实现营业收入8673.6亿元,其中合肥、芜湖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6227.5亿元。
目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有96个,比2010年净增45个;在孵企业3444家,比2010年净增1971家;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5家,比2010年净增14家,实现营业总收入8247.8亿元,是2010年的2.5倍;生产力促进中心129家,比2010年净增71家,其中国家示范中心7家。
新能源产业“吸金”能力最强
根据统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如今涉及18个行业大类、68个行业中类以及120个行业小类。其中,安徽哪些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较快?
根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9%,2015年增加值为100.3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2015年增加值为966.6亿元;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2015年增加值为555.1亿元。
在全省的高新产业中,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差异也是较大的,有的赚钱能力会更强。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769.7亿元,增长9.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41.5%。其中,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利润增长98.9%,食品医药、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10.8%和9.8%,市场“吸金”能力排名靠前。
合肥高新产业规模占绝对优势
分区域来看,在全省范围内,合芜蚌试验区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2015年,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9088.7亿元,是2010年的2.7倍,五年平均增长20.7%,增幅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增加值2185.5亿元,是2010年的2.4倍,五年平均增长16.9%,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60.4%,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有7市超20%。从总量看,2015年合肥、芜湖、滁州、蚌埠4市增加值超200亿元,其中合肥最多达1208.6亿元,增加值超过千亿规模。
从16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看,合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全省占绝对优势,2015年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省的33.3%和33.4%,比2010年分别提高0.5和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拼知识、拼人才、拼环境的产业,也是与时间和速度赛跑的产业,一旦错过了进入和成长的最佳机遇就难以发展起来。”统计部门的专家指出,在当今世界高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资源争夺白热化的形势下,合肥紧紧抓住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学习先进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经验,盯准市场,科学规划、强化配套和服务,正推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