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增加值增长43.8%

05.02.2015  19:14

昨天,省经信委召开 新闻 发布会,通报了去年安徽工业发展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去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最猛”,产业增加值增长43.8%;十大高成长性产业正在朝阳期,智能终端产业产值增长96.85%;“两化融合”指数 合肥 “破百”,系全省最高。

去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

去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比上年净增97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653.6亿元,比去年净增加3554.1亿元。全年工业累计增速仍稳居全国前7位、中部前2位,连续8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合肥与芜湖两个中心城市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和1404.8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2.3%和14.8%,两市总量累计超全省1/3,增速均为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两市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业 增加值增长43.8%

装备制造业贡献率上升。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21亿元,同比增长12.3%,比规上工业高1.1个点,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8%提高到34.3%。

电子信息产业贡献率上升。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43.8%,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8%,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居40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

家电行业进入低速增长期

去年,家电制造实现增加值487.9亿元,增长2%,生产四大家电7937.3万台,同比下降4.1%,四大家电除电视机外,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家用洗衣机1528.7万台,同比下降12.5%,冰箱2765.8万台,下降7.1%,空调3040.6万台,下降0.2%,电视机602.2万台,增长7.4%。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饱和,前期政策退出,新的消费热点还未形成,家电行业发展将进入低速增长期。

汽车 制造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75.8亿元,同比增长7%。全省累计汽车产量95.5万辆,同比下降7.1%,汽车产量居全国第11位,其中轿车产量居全国第10位。奇瑞汽车产值331.4亿元,同比增长9.6%,汽车产量46万辆,产量增长36.5%;江淮汽车产值431亿元,同比下降4.6%,各类汽车产量46.5万辆,产量略有下降。

十大产业正在沐浴“朝阳”

去年,安徽选出了10个高成长性企业,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下培育的新增长点。

一年下来,这10大高成长性产业交出的成绩单也非常亮眼。数据显示,十大高成长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09.24亿元,同比增长25.63%。其中,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产值分别增长96.85%、40.8%、57.72%和23.95%,实现了全年十大高成长性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的目标。

在新政策的激励下,科研院所、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科院研发的取料机械手、3D打印机、码垛机器人已顺利投放市场;合工大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开发出样机;无人机、悬停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爬壁机器人等项目进展迅速;3D扫描技术、激光3D内雕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熔塑3D打印机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两化融合”指数合肥最高

去年,“两化融合”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热词,所谓“两化融合”,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些将信息技术、工业制造有机结合的产业,都属于未来“两化融合”的趋势。

单看安徽,省经信委使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对16个市做出评估。测算结果显示,合肥、安庆、阜阳、池州、滁州市综合指数增长最快,增速均超过全省均值。这一数据与各市GDP、工业总产值排位基本吻合。尤其是“两化融合”总指数排名全省前6位的市,与工业总产值排名全省前6位的市完全一致,均为:合肥、蚌埠、安庆、芜湖、滁州、马鞍山市,仅是排名略有不同。

省经信委透露,省会合肥的两化融合评估综合指数为101.71,系全省最高。纵观全国,指数“破百”的城市数量并不多。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陈志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