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 着力打造经营农业升级版
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紧紧围绕巩固提升“规模、结构、转化、合作”水平,着力用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营农业的升级。现代农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535.1亿元,实现增加值289.4亿元,总产值与增加值增幅双双跃居全省第三。全市粮食总产574.3万吨,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夏粮总产343.6万吨,同比增长1.2%,实现十二连丰;肉类总产63.1万吨,全省第一;蔬菜总产620万吨,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31.9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年均增长31%,增速全省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213元,比2010年增加4026元,年均增长18%,增速全省第一。
一、突出加工转化,提升龙头化水平。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阜阳的首位产业,加快“百亿江淮粮仓”向“千亿江淮厨房”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围绕食品精深加工抓转化。全市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0.6%,畜禽就地加工转化率均在90%以上,食品工业成为阜阳第一大产业。围绕产品就地增值抓转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全市线上交易产业化经营组织34家,交易额达4.5亿元。围绕产品质量安全抓转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快速发展。全市获“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76家,认证数量达289个。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65家。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抓转化。秸秆发电、秸秆制气、秸秆制板、秸秆饲料、秸秆固化成型等多种秸秆利用形式全面铺开。围绕破解要素瓶颈抓转化。新三板挂牌上市龙头企业3家,农业版挂牌企业16家。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主体总数达3107个。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56.1亿元,增长13.5%。
二、突出土地流转,提升规模化水平。 2012年,市政府出台《阜阳市鼓励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暂行办法》,鼓励进行土地流转。市财政拿出1200万元,对流转大户进行奖补。 2013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46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3.5%,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全市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8782个。
三、突出结构调整,提升特色化水平。坚持以市场理念经营农业,围绕“米袋子”、“菜篮子”、“餐桌子”、“花园子”,以区域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品牌化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迅速发展。2014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达453.3万亩,经济作物比例达23.2%。特色区域布局加快形成。阜城三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城郊型农业方兴未艾,沿淮低洼地适应性农业加速推进,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迈进,初步形成了苗集晚秋黄梨、黄冈柳编、会龙辣椒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区30多个。全市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到2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已建成30个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引领。全市已认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占全省的1/6,居全省首位;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占全省的1/10,全省第一。农业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全市拥有5A级农民公园1个,4A级农业生态园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
四、突出农民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生产合作,促进农业生产互联互通。一是推进农业生产“多环节”合作,大力发展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加工、运销、仓储等合作组织。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多主体”合作,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形式。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多要素”合作,有效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充分发掘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实现集约高效经营。四是推进农业生产“跨区域”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莅临阜阳市农博会,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同盟,组织农业经营主体赴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参观学习,为全市经营农业发展添翼助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7265家,较2010年增加5322家,年均增长48%。位居全省第二位。家庭农场达2279家,位居全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