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绿孔雀数量不足百只 10年内或将消失
17.06.2014 03:10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寻觅
野生绿孔雀 只闻其声不见其身
刘越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鸟类多样性方向硕士,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鸟类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云南野鸟会”)会员。2007年,刘越强在云南某个自然保护区中守候了两个半月。
当地的老乡对于绿孔雀一点也不陌生,都把孔雀称为老孔雀,“听说我是来找老孔雀的,都纷纷跟我讲述他们在山里干农活,与老孔雀突然相遇的情景。”第一天,刘越强在保护区所长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位老乡家。
下午4时许,河谷下方传来了绿孔雀特别的叫声。这时,刘越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扩音器,站在老乡家的屋顶上播放之前录下的绿孔雀的叫声。“我之前想做个试验,播放绿孔雀的叫声,看看野生绿孔雀会不会有回应。”可是,才播放了几声刘越强就发现,野生绿孔雀不再鸣叫——试验算失败。刘越强说,试验准备不充分,因为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野生绿孔雀叫声的录音,只能录下昆明动物园里圈养的绿孔雀的叫声。
在调查的两个半月里,几乎每天早上6点刘越强就从海拔约2200米的老乡家出发,沿山路走到海拔约600米的河谷寻找绿孔雀的身影或者守候它的叫声。绿孔雀生活在江河下游的干热河谷中,刘越强通过从老乡那里打听到的关于绿孔雀的消息,在江边选取合适的地点进行观察。“那段时间正好是绿孔雀的繁殖期,如果地方选得对,每天早晚都能听见雄性绿孔雀求偶的鸣叫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越强发现绿孔雀是一种非常害羞的鸟类。在某一个地方,只要它们受到一点人类的干扰,哪怕一点声音,它们就会迅速离开,并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出现在这个地方,这或许是野外观测中难以发现绿孔雀的一大原因。
两个半月,刘越强走遍了整个自然保护区。放牧、开矿、修路等人类的行为使得当地绿孔雀的栖息环境急剧缩小,仅残存在一个小范围的河谷,也只有在这个小河谷里还能听到它们的叫声,还能见到它们的脚印。“不知这群绿孔雀还能坚持多久。”
2008年,云南野鸟会的创办者、资深观鸟人士李利伟先生组织鸟类爱好者又去了一次那个自然保护区,但他们也没有见到绿孔雀的身影,甚至没有听到过它们的叫声。
调查
上世纪90年代 云南多地区绿孔雀已绝迹
绿孔雀在历史上曾遍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的西部、中部和南部。在改革开放早期,人们为多产粮食、增加经济收入,大规模开垦森林、荒山、草坡等绿孔雀的栖息生存环境,并且毫无控制地猎捕绿孔雀,导致绿孔雀分布区急剧收缩,数量锐减。根据最近十余年的调查,绿孔雀在云南的分布主要局限于澜沧江、怒江、红河3条河流的中下游两岸热带地区,且分布区几乎全部呈“破碎”的斑块状,每个群体的数量都较少。号称“孔雀之乡”的西双版纳州已经有很多地方见不到绿孔雀踪影。
1991至1993年,由多位鸟类学者经过三年调查发表的《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中记录着在上世纪60年代前,云南绿孔雀种群在云南还有较多数量。1995年,云南全省绿孔雀群体数量约800—1100只。
1994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研究所副所长、野生绿孔雀研究项目负责人罗爱东等人对云南南部景洪、勐腊、勐海3个地区的绿孔雀分布进行了调查——在1990年后,上述三个地区绿孔雀已经绝迹。1995—1996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杨晓君等对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的分布现状又进行了调查,蒙自、金平、绿春3个地区的绿孔雀也已绝迹。
2007年又开始了对云南绿孔雀生存现状的新一轮调查,新增了保山、南涧、澜沧3个绿孔雀分布地区。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仍能听见绿孔雀的鸣叫,有村民曾拾到绿孔雀脱落的尾羽,还有村民甚至收藏了整张绿孔雀的羽衣。但最近两年,据当地村民反映,已再也听不到绿孔雀的鸣叫;南涧地区状况为偶尔见到,数量不清楚。2014年,唯一能知道的还有绿孔雀分布的区域已经凤毛麟角。
“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10年内,云南野生绿孔雀很可能将灭绝。”云南野鸟会秘书长韦铭说。
多年未有绿孔雀野外影像记录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野生动物保护高级工程师高陞,曾在2009年出版的《滇西边境保护动物实用手册》中收录了近一百种区域性濒危野生动物,手册中提到,绿孔雀在德宏州瑞丽为稀有种,在盈江县已经绝迹。
“我在畹町的一个孔雀养殖场看见过大约2、3只绿孔雀,相比蓝孔雀,绿孔雀更怕人,也更害羞。”高陞说,大概从2009年起,德宏州就没有了野外发现绿孔雀的相关记录,没有影像等有利证据能证明哪些地方还有野生绿孔雀的种群记录,虽然前几年还有当地人说听到绿孔雀的叫声等信息,可依然没有影像记录的证明,就连羽毛、粪便这样的证据也没出现过。
在刘越强提供的资料里面有一张十分特别的照片,在一大片蚕豆地里有一只很小的身影,需仔细辨别才能看出是一只绿孔雀。照片中绿孔雀的身影被蚕豆遮挡,只露出头和部分尾羽。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张云南野生绿孔雀的照片,显得尤其的珍贵。
云南野鸟会秘书长韦铭介绍,目前国内都还没有拍到清晰的野生绿孔雀影像资料。
保护
找到野生绿孔雀 为其建立人工栖息地
刘越强说,如果要恢复云南绿孔雀的野外种群数量,首先要找到云南现存的野生绿孔雀,对它们加以保护,使它们在数量上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择合适的以及足够大的栖息地,对绿孔雀进行人工种群扩散,使它们能够自然繁衍。
在刘越强已发表的论文中提到:鉴于目前保护区人为干扰严重,建议该自然保护区在有绿孔雀栖息的河谷建立“绿孔雀人工群体恢复小区”,对绿孔雀开展人工群体恢复工作。迁出恢复小区里面的村民,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禁止进行薪炭砍伐、采集菌类等,以此避免偷猎盗猎、牛羊及人为干扰。在恢复小区内建立投食点,定点投放食物;种植绿孔雀喜爱的植物食物,增加绿孔雀的食物来源;定期巡护恢复小区,及时发现受伤、生病孔雀,进行隔离治疗等。
高陞也说,对于目前云南绿孔雀的保护,首先要扩大种群数量,再进行野化,使这种鸟类在云南乃至中国得以延续。可参考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进行种群繁育并野化,最终扩大种群至一定数量缓解濒危状况。
现状
自然保护区过度放牧 生存环境遭破坏
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加之它们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为被捕猎对象。
虽然绿孔雀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捉猎杀,但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偷猎仍是很难控制的违法活动。另外,绿孔雀还有一个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鸡),这一名称也能概况它的一大习性。一些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绿孔雀,经常结群去耕地觅食,对农作物造成破坏,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庄稼,播种前会用农药浸泡种子,这种做法常常让整群绿孔雀遭到“灭门之灾”。
刘越强说,经过两个半月的寻觅调查,发现野生绿孔雀数量锐减的威胁因素众多,绿孔雀的生存环境日渐萎缩,是难觅它们踪迹的一大原因。农民将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着绿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将牛羊赶回,期间大声吆喝牛羊,经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处寻找……
这些行为对绿孔雀造成了很大的惊扰。众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对绿孔雀的生存环境与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及破坏。此外,由于过度放牧牛羊,使得绿孔雀的栖息场所林下植被缺乏。同时,盗猎等也会对这种鸟类带来很大的影响。
习性
胆小、凶猛,有人靠近就躲到很远的地方
云南野生动物园的某个独立区域里,生活着10雌、5雄一共15只绿孔雀,因为绿孔雀的珍贵,加之它们又太胆小,因此被饲养在不对外开放的区域里。据了解,这几只绿孔雀是前几年森林公安解救或市民送到野生动物园的,这些绿孔雀们到底来自何方、年龄大小、血统如何,已无从查证。因为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这几只绿孔雀和园里的蓝孔雀分别饲养在不同区域。
园里的一位饲养员说,绿孔雀野性较强,因此展示出非常胆小却又非常凶猛的习性。在饲养的区域里听见任何声音,雄孔雀都会鸣叫,这是它们在野外状态下向同伴报警,同时警告敌人的做法。
即使饲养多年,每天饲养员进到笼舍里投食,它们都会躲到笼舍的另一个角落里。同时,雄性绿孔雀又非常凶猛,“曾有一个饲养员在不了解绿孔雀的习性时,就因为投食时距离太近,被绿孔雀啄伤了手臂,到现在还留着一条疤痕。”
在饲养绿孔雀的其中一个鸟舍里,一只雄性绿孔雀正带着7只雌性绿孔雀漫步,见到陌生人来到,绿孔雀不停在距离来人最远的鸟舍里快速踱步,尤其是雄性绿孔雀,不停扑打翅膀,准备腾飞逃跑。相比之下,蓝孔雀则要大胆得多,人类可以近距离接触它们。“绿孔雀总是高昂着头,这一点看起来比蓝孔雀要高贵不少。”饲养员说。
繁殖
5月进入繁殖期 产蛋量、孵化率低
5、6月正好是绿孔雀的发情期,每天上午8时许,雄性绿孔雀就跳出巢穴开始鸣叫,大声鸣叫五六声后,就“开屏”以吸引雌孔雀的注意。雄性绿孔雀的尾羽展开有2米左右,在阳光下呈现出闪耀的金黄色和古铜色。在开屏的同时,绿孔雀还抖动尾羽,相互摩擦的尾羽会传出“沙沙”声,以此吸引雌孔雀的注意。到了傍晚,雄孔雀还会再鸣叫一次,不过不再开屏。繁殖期过后,雄鸟的尾羽会逐渐脱落,大约11月开始,又生长出新的尾羽,1、2月份时,是孔雀尾羽最丰满的时期。
2008年,云南野生动物园在人工孵化28天后,成功孵化了3只绿孔雀“宝宝”。2013年,这一雄两雌三只绿孔雀,被送到了西双版纳某乡的森林里。野化训练对于种群恢复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这三只绿孔雀已经能自行觅食,它们与共同放养的蓝孔雀互不干扰。绿孔雀喜欢生活在树林下方的河谷地带,而蓝孔雀则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地带。
绿孔雀从产蛋量和孵化率两方面都大大弱于蓝孔雀。蓝孔雀雌鸟一年产蛋量大约在40枚左右,人工状态下孵化率约80%,而绿孔雀雌鸟的产蛋量只有20枚左右,而即使在人工孵化状态下,一年一窝绿孔雀卵最多也只能孵化出2、3只小孔雀,因为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孵化出来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
(注:因涉及对野生绿孔雀的保护,文中隐去了野生绿孔雀生活区域的地址、栖息环境等信息。)
科普小知识
绿孔雀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专业书籍里描述的绿孔雀:绿孔雀(Pavo muticus)属鸡形目,雉科,孔雀属。《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红皮书》及《2007 IUCN Red List Category》都把这种鸟类列为易危种,在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Ⅱ,禁止贸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绿孔雀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根据IUCN物种资料,绿孔雀共有三个亚种,P. m. spicifer亚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西北部,几乎绝迹;P. m. imperator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泰国;P. m. muticus仅栖息在爪哇岛,但野外存在数量不足1000只。我国分布的绿孔雀为imperator亚种,目前数量稀少,仅分布在云南一些人迹罕至的河谷沿岸,与国外的其他绿孔雀亚种相比,有着细微的差别。
亚洲分布有两种孔雀——蓝孔雀和绿孔雀;蓝孔雀还有两个突变形态:白孔雀和黑孔雀。蓝孔雀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我国的各大动物园能见到的孔雀,几乎都是蓝孔雀或其变异的白孔雀,并非是云南省仅有分布的绿孔雀。
野生孔雀有蓝孔雀、绿孔雀、刚果孔雀(新发现,数量少,科学家对此还不太了解)三种。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绿孔雀的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其中在云南的分布区已缩小到只有17—32个县,数量仅有数百只,而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尚不足100只,亟待加强保护工作。(马丽娅)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7.06.2014 03:1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