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陷监管困局63亿市值蒸发

22.07.2014  13:52

    仅仅一周,市值就蒸发了63亿,一向沉稳的乐视终于坐不住了。

        7月18日,乐视召开电话会议,董事长兼C E O贾跃亭、副董事长兼C O O刘弘双双出席。在这次会议上,面对愈发严厉的监管新政,乐视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回应:公司与C N T V的合作并未停止,只是目前处于整改期,整改之后肯定会恢复合作,届时将继续与其余六家牌照方开展合作。整改之后的乐视机顶盒将不会出现以前的“乐视专区”,但底层的乐视内容并没有变化,内容将通过播控平台进行播放,付费模式也不会改变。目前,乐视网的整改方案已经报给央视,央视报给了广电总局。广电总局要求的整改截止时间是7月21日,目前牌照方均提交了整改方案。

        但这样的回应能帮助乐视顺利度过难关吗?其实所有的人都清楚,整改只是权宜之计。有投资者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广电总局近期连续的政策看,未来对互联网电视的监管会继续强化,包括乐视这样的网络视频企业,继续利用互联网电视盒子实现营收快速增长的前景已日益暗淡。如果广电总 局 最 终 给 互 联 网 电 视 盒 子 “ 判 死刑”,乐视恐将因此陷入监管困局。

提交整改方案以挽回投资者信心

      6月中旬开始,广电总局连续出台互联网电视监管新规,随即引发业界对整个互联网电视产业前景的担忧。这种担忧最终传导到市场上,引发乐视股价暴跌。

        7月16日,乐视罕见地放量大跌,收报于每股36.28元,跌9.75%;7月1 7日 , 乐 视 股 价 跌 停 , 报 收 于 每 股32.65元。7月11日,乐视收盘价每股40 .12元,仅仅一周,乐视股价跌幅高达18.68%,市值蒸发约63亿。

      面对这样境遇,乐视不得不公开作出回应。

      7月17日晚间,乐视网发布公告澄清,据公司向监管部门直接了解,乐视与央视在互联网机顶盒合作中存在违规并被要求整改,在整改期间除央视以外的其他牌照方将暂停与乐视合作,待整改完成并验收后其他牌照方再继续与乐视网进行正常合作。

      7月18日,乐视召开电话会议,表示公司与C N T V的合作并未停止,只是目前处于整改期,整改之后肯定会恢复合作,届时将继续与其余六家牌照方开展合作。目前,乐视网的整改方案已经报给央视,央视报给了广电总局。广电总 局 要 求 的 整 改 截 止 时 间 是7月2 1日,目前牌照方均提交了整改方案。

      不过乐视也坦言,新政策会使未来公司的合作模式发生微调,未来和广电更加紧密,使得乐视网的内容可管可控。同时,新的政策也会使得乐视的产品生态发生些变化,但是不会改变乐视网的盈利模式,付费模式、广告模式仍旧会继续推广,依然会在广电政策下进行创新。

      乐视同时表示,公司有意申请互联网电视内容牌照,正通过两条路径进行申请:一是自己独立申请,二是联合省级卫视共同申请,预计时间不会太久。

      虽然试图打消投资者的恐慌,但乐视却已将乐视盒子从乐视商城下线。据业内人士介绍,乐视盒子停售的原因,可能是违反了广电部门关于盒子不允许在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以外地区销售的政策限制。

      对于乐视的表态,有投资者机构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乐视对于监管的回应,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稳定投资者信心,确保股价不再大幅下滑,但面对广电总局的监管新政,乐视并没有多少应对的方式,只能按规定进行整改。

广电严管预期增强乐视盒子恐被“叫停”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部分业内人士对广电总局严管互联网电视的新规均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广电总局的做法可能会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营,不但扼杀了创新,还会对整个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多数市场人士还预测,根据广电总局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严管互联网电视产业的预期正在不断增强,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彻底封杀互联网电视盒子产品。如果这一预期最终变为现实,就意味着乐视盒子将被“叫停”,而乐视的经营也会因此陷入监管困局。

      6月中旬以来,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的监管日益收紧。6月中旬,广电总局发文点名要求互联网电视牌照商华数和百视通进行整改,关闭其所有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各类视频A P P及视频聚合软件、互联网浏览器软件的下载通道,并对已下载的软件立刻进行技术处理。业内认为,此举意味着切断了盒子与互联网的连接,如果盒子的内容将仅限于互联网电视牌照企业的内容,互联网机顶盒对用户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将大打折扣;7月9日,广电总局再发通知,要求有线网络公司所采购或集成研发和安装的智能电视机顶盒等终端,不得安装除T V O S外的其他操作系统;7月1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文,要求部分O T T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取消集成平台里直接提供的电视台节目时移和回看功能。

      此后,广电总局又约谈了中央三大台(央视、国广、央广),以及广东、浙江、湖南、上海四大台及地方局,就当前的互联网电视管理与经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整顿方向及时间提出明确要求。据了解,各牌照方已经积极按照要求进行新一轮的清理行动。以芒果T V为例,已经给终端厂商下发通知函,清理内容包括:下线互联网电视的时移、回看,下线未取得国内播映资质的境外影视剧、微电影、网络剧,以及要求终端商本周内清理“任何预装、下载安装非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方视听应用A PP”,“任何预装、下载安装视听聚合应用A P P”,清理的最后限定时间是7月19日。

        从目前的情形看,这场行业整顿短期内不会结束;更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已在近日约谈七大牌照方,要求严格按照此前的规范落实互联网电视监管,监管不严者将暂停互联网电视业务。据相关牌照方介绍,新一轮整改将在7月21日前完成。

      对于乐视而言,广电总局上述的每一项政策,都对乐视现有的互联网电视业务造成了影响;而面对日益严厉的监管,有投资者担忧,广电总局有可能会最终封杀各种类型的互联网电视。

      一家在近期大幅抛售乐视股票的投资者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市场对乐视的恐慌反应,主要是对政策前景担忧。乐视起家是视频网站,但和优酷、土豆相比,乐视在视频业务上仍有不小的差距。而支持乐视快速发展和股价上涨的,则是乐视的互联网电视业务。很明显,根据广电总局的新规,乐视盒子在很多方面都已违规,对乐视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政策尚未稳定之际,只能规避风险,选择抛售乐视股票。”

巨额市值蒸发或再上演

      投资者的担忧不无道理。

      2012年年末,乐视发布互联网电视产品乐视盒子C 1,随后又接连发布乐视T V产品。由于能够通过互联网收看到各类来源于网络的视频节目,乐视盒子和乐视T V从发售起,就成了市场追捧的抢手货。

      随着乐视盒子和乐视T V的热销,乐视的股价也一路走高。2012年乐视发布乐视盒子前,股价仅维持在每股7 .5元左右,而随着乐视盒子和乐视T V的 发 售 , 乐 视 的 股 价 不 断 上 涨 ,2014年年初,乐视股价曾达到创纪录的每股55 .46元,即便遭遇创业板大跌影响,以及近期的股价重挫,乐视的股价仍维持在每股30元之上。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乐视盒子和乐视T V的热卖,乐视也逐渐形成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生态圈。包括长江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研报就指出,乐视盒子和乐视T V已经成为乐视竞争力的核心,不但衍生出相应的业务,还大大促进了原有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

      而更多投资者则认为,乐视的发展前景,甚至是估值基础都建立在乐视盒子和乐视T V的销售,以及相关的互联网电视业务上。因此,未来乐视价值的想象空间,将取决于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发展。

      乐视近日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7 .82亿元至3 1 .5 8亿 元 , 同 比 增 长2 7 0 %至3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 .49亿元至1 .61亿元,同比增长28%至38%。而乐视盒子和乐视T V等智能终端业务的快速增长,是公司高增长的主因之一。

      乐视一季报则显示,一季度乐视实现营业收入10 .27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 净 利 润8571万 元 , 同 比 分 别 增 长200 .38%和20 .5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 金 流 量 净 额1 .47亿 元 , 同 比 增 长65 .44%。而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互联网电视终端的超预期销售。

      长江证券研报表示,尽管乐视T V和乐视盒子采用高性价比策略,“导致盈利暂非第一位考量因素,但相伴随的是大量高粘性长期用户,为长期发展和逻辑兑现奠定了核心基础,与此同时预订购机的策略也改善了现金流,一季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达1 .47亿元,同比增长65.44%”。

        尽管广电总局尚未对乐视T V这样的产品下手,但已有投资者担忧,如果广电总局监管进一步收紧,乐视T V可能也会遭受影响———毕竟乐视T V在操作系统和内容来源上,和乐视盒子极为相似。

        目前,在互联网电视终端方面,除了乐视盒子外,乐视还推出了X 60、S40、S50、M ax70、X 50A ir、S40A ir、S50 A ir多款乐视T V产品,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产品线。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3日X 60上市至今,乐视T V的累计销量已经接近100万台,如果不是受制于产能限制,乐视T V的销量甚至有望翻倍。

        “如果乐视T V因为政策问题而停止销售,对乐视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其现有的估值基础,可能会因此崩溃。”上述投资者认为,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乐视面临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大。一旦乐视T V遭到封杀或影响,63亿市值蒸发这样的“股市事故”或将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