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禁毒委挂牌“重点整治”降级为“通报警示” 临泉建成社区戒毒康复新机制[安徽法制报头条]

11.11.2016  21:34

在临泉县被国家禁毒委确认由挂牌“重点整治”降级为“通报警示”后,近日,省禁毒委对临泉毒品问题集中整治过程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省戒毒管理局和4名戒毒民警榜上有名。11月8日,记者独家采访到省司法厅驻临泉县毒品问题集中整治前方工作组部分成员,通过他们的讲述,试图再现禁毒战役背后的故事。

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司法厅统一部署,2014年8月省戒毒管理局在全系统内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驻临泉县毒品问题集中整治前方工作组,同年9月2日,工作组正式进驻临泉,主要任务是协助指导当地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报到第一天,工作组成员、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刘天宇震惊了:“‘白粉后面是白骨’、‘金山银山吸毒榨干’,几乎随处可见的禁毒标语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里一度所经历的毒品之痛。”

而工作组副组长、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调研员傅国在听完座谈会了解到当地的基本情况后,心情非常沉重,他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下了“困难大、问题多”等关键词。当时,临泉县在册吸毒人员4000余人,隐形吸毒人员超过万人。与场所内的强制隔离戒毒相比,社区戒毒康复有助于戒毒人员回归家庭与社会,但当地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面临着“五无”窘境:即无房屋、无设施、无人员、无经费、无经验。

工作组成员、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刘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他们在基层调查走访时,发现当地的工作人员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只有3个问题。“最近你有没有吸毒?”工作人员问。戒毒人员回答:“没了。”工作人员再问:“真没有?”“真没有。”“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吗?”“也没有。”这样应付差事式的谈话根本掌握不了社区戒毒人员真实的情况。

在压力面前,工作组决定迎难而上,从零开始,协助指导建设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临泉县有32个乡镇,其中庙岔、姜寨、瓦店、城关等地的毒情形势较为严峻。“要建就要建一个样板出来”。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工作组成员确定了工作站选点,并将他们从事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工作站的建设,对工作站功能配置提出14项功能划分。到2015年3月,32个乡镇已全部建成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室)。来自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韩峰也是工作组成员之一,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建成的工作站就相当于社区里的小型专业戒毒所,功能很齐全,其中,庙岔镇的工作站还被阜阳市政府、省禁毒委定为示范站!

硬件到位后,软件也要跟上。为了让当地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建章立制被提上日程。工作组先后编写了《临泉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手册》,《临泉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简明教材》等12项制度,其中,《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工作规范》(俗称“六必做”)不仅厘清了工作方向,还传授了戒毒管理的“小技巧”。比如,有些戒毒人员为了逃避毒品检测,往往会谎称自己不在当地,要过几天才能回来,而在这期间,他们会服用一些特殊试剂将体内的毒品中和,使检测结果无异常,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突击式检查和“回马枪”复查的方式,确认是否真的没有吸毒。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戒毒民警们越来越迫切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土壤”剥离毒品元素,扭转观念至关重要。利用系统资源,他们拍摄了贩毒、吸毒人员现身说法宣传片,在当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引发了强烈反响,有观众甚至打电话到电视台,希望购买该节目的光盘,回家专门放给孩子观看。

通过一年的努力,临泉县社区戒毒康复初步实现了从无序到规范,一套新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一年间,临泉县从场所接回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60人,除3人又被强戒外,其余落实社区康复达到100%。

2015年9月,根据指令,工作组撤出临泉。在离开之前,他们未雨绸缪,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32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室)专兼职人员达到120余人,其中有58人在工作组的组织下,接受过心理矫治、戒毒康复等课程的系统培训,成为扎根基层且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区戒毒康复专业人才。朱爱琼  本报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6年11月11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