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林业发展烙上文化的印记

28.10.2014  12:50
   中国绿色时报10月28日报道(记者  张辉  周彰军  何志高  通讯员  杨洋)  今年7月,湖南林业“绿色恋歌”艺术团送文艺下乡活动再次启程。艺术团成员冒着酷暑,辗转2000多公里,分赴娄底、郴州、永州3市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林业站及省厅建设扶贫点,为基层林业干部职工及家属献上了7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
  “绿色恋歌”艺术团送文艺下乡,架起了林业人心连心的桥梁,是湖南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南依托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借助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大力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发展道路,为全省林业建设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抓创作,凝聚起行业强大的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行业的灵魂。”湖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吴剑波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说:“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创作出弘扬正能量的优秀生态文化作品,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全系统13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起了一支生力军。”
  2009年,一首反映林业建设者心声的歌曲《绿色恋歌》应运而生,填补了湖南省林业歌曲创作的空白。歌词抓住一个“绿”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营造出一幅美丽、灵动的绿色画面,表现出当今全人类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播绿护绿。加之旋律优美,歌唱家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一经推出,就被林业干部职工广为传唱。日前,《绿色恋歌》荣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如今,在三湘大地,以森林和湿地资源为背景的文艺创作已成时尚,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林区采风、体验生活,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电影《梦萦张家界》、散文集《香樟年记》等文化精品应运而生,还有林业诗集《人类绿洲》、电视剧《渔家姑娘》、歌曲《林业之歌》、《林业与生态》杂志和网络电视等文化作品,广大务林人争相传阅(看、唱)、爱不释手。
  伴随着生态文化作品的层出不穷,湖南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凝聚行业向心力的文化活动。2012年,湖南省林业厅开全国之先河,在全系统开展了增强历史使命感、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三感”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务林人投身林业建设的自豪和雄心。此外,林业行业标识征集推广、林业十件大事评选等活动的开展,也使全系统林业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和绿色湖南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好评。
   送文艺,为广大务林人奉献精神食粮
  2011年6月6日,全省林业系统历史上最高水平的文艺汇演——“绿色恋歌文艺晚会”在长沙隆重上演。来自全系统的17支演出队伍用歌舞、情景剧、花鼓戏、苗鼓、小品、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建党90周年呈上了一台文化盛宴。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高度赞扬该场晚会:“非常震撼、非常感人、非常精彩、非常圆满。”
  在湖南,类似这样的文化活动时常开展。2011年7月,湖南首次开展了送文艺下乡活动。当时,省林业厅组织了由35名林业院校学生、行业内文艺骨干参加的演出团,深入林业生产一线进行慰问演出,为广大务林人和当地群众送上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吴剑波说:“‘绿色恋歌’艺术团现有50多名演员,这些演员全部从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中选拔,不占编制,不拿工资,演绎的是林业人的情感和品格、林业人的故事和梦想。”
  今天,把送文艺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已成为湖南各级林业部门的共识,一批诸如文艺晚会、话剧、歌咏比赛、诗歌演讲的高雅文艺节目已经走进林区,从而丰富了务林人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务林人的思想情操。
   办节庆,着力打造湖湘生态文化品牌
  湖南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由此衍生的森林生态文化精彩纷呈。这些年来,湖南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举办生态文化节庆活动,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始于1991年的“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拉开了我国举办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的序幕。以此为平台,张家界成功地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党政要员、文化名人、新闻记者与会,通过传播生态文明,让“地球呼唤绿色、人类渴望森林”的理念深入人心,张家界因此走向了世界。
  从2002年的“观鸟大赛”到现在的“国际观鸟节”,岳阳人把生态文化节庆活动演绎得淋漓尽致。2007年12月,岳阳市荣获“中国观鸟之都”称号。每到冬季,候鸟南飞,栖息洞庭,会有无数的海内外游客、众多的国际著名鸟类专家“齐飞”岳阳,为寒冬的洞庭湖增添了一抹暖人春色。
  如今,“森保节”、“观鸟节”成为了湖湘生态文化的知名品牌。以此为带动,“樱花节”、“桃花节”、“竹文化节”、“油茶节”、“杜鹃花节”、“爱鸟周”、“花博会”等一大批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三湘四水涌现。
  一个个节庆是一道道风景。湖南人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成功地将全省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了包装和推销,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建基地,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升华。近年来,湖南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
  郴州,湖南省的南大门。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让郴州森林覆盖率损失了近8个百分点。2012年,阵痛后的郴州举全市之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短短3年时间,全市森林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今年9月,郴州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如今,走进郴州,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绿意浓浓、鸟语花香的环境带给郴州人生活的巨变。
  目前,湖南已有长沙、益阳、郴州、株洲4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还有永州、常德、张家界正在创建中。吴剑波说:“我们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仅是让森林进城,更多的是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们思想上的嬗变。去年,郴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创森工作,深刻感受到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交由林业局牵头组织实施。”
  与“创森”一样,湖南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从2012年起,湖南省林业厅每年拿出30万元专项资金,按每个单位5万元的标准,对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单位进行奖励。目前,已有5家单位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9家单位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1个村被评为国家生态文化示范村。
  一个个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频频亮相三湘大地,生动描绘出了湖南生态文化建设的画卷,深刻演绎出了湖南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湖南,正在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