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者撑好权利“遮阳伞”
又到“三伏”,烈日炙烤下,高温津贴犹如自带热度,再次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新华社日前的调查显示,高温津贴政策落实仍有诸多不足,有些户外劳动者表示没有拿到高温津贴,有的地方高温津贴标准多年不变。
政策落实不到位,正是“高温津贴”这一话题年年重提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近年来,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制度日趋完善,用人单位在改善劳动环境、发放高温津贴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也有一些行业的劳动者,尽管在高温环境中挥汗如雨,却往往无津贴可领。
改变“晒太阳的没钱拿”现象,提升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当然很重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劳动者对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的要求更高、诉求更强烈,但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在维权意识上有明显差距,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度和维护能力通常也更强,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往往将高温津贴看作福利,认为发是单位领导体恤员工、不发有不发的道理。事实上,根据有关规定,高温津贴属于工资范畴。让劳动者确立“拖欠高温津贴就是拖欠工资”的观念,无疑有助于解决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有权利意识,但缺乏维权的必要手段和必备能力,则权利的落实仍是镜花水月。毋庸讳言,面对企业时,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天然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在制度设计上,如果企业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等部门投诉,但实际上较少有人会这么做,“只要不欠薪就好,不想为了一点高温津贴得罪老板”。这时,集体的力量和来自外界的援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劳动者的“娘家人”,工会要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基层和企业工会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协商等制度,促进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推动高温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应把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措施落实情况作为检验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执法检查,结合夏季安全生产和防暑降温工作特点,督促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减少高温时段作业和减轻劳动强度,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如此,才能答好高温关怀这道民生考题,为烈日下的劳动者撑起“遮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