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留住“绿领”
前不久返乡,想看看乡村发展的新气象。早在回乡前,就断断续续听家里说起过,现在的“庄稼佬”都想搞点儿产业、副业,不再满足于地里刨食那点儿营生了。可是,母亲在电话里又讲,村里这点儿产业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大家各有各的理,干起来却又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难处。返乡三日,一个感觉是,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棚投入四五万,整好了一年就回本。”姐姐嫁到离海更近的村子,那里不少乡亲搞起了大棚种植绿色蔬菜,掰着指头算起账来满脸喜悦。我们走进温暖的大棚,看见三四位乡亲在手工除草、除虫。他们讲,这样不施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卖到城里价格能翻上两三倍。基本的技术、物资现在都不缺,缺的主要是经营人才。之前,有的年份市场供应量大,菜卖不上价,很不划算。要是能有对消费市场与政策更敏感的人来带个头,提前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商平台支持来增加些“商业嗅觉”,损失就会小不少。
大棚离不开保温被,制作这种被子是门好生意。姐姐和姐夫建了个厂,拥有两个车间、四条生产线。几年下来有赚有赔,去年光景还不错,终于赚回了本钱。但回顾这一路风雨,姐姐感叹道还是缺“懂法的人”。要是有谙熟土地、财税、工商方面法律法规的人帮忙,前些年的失火、工伤就都会有保险赔付,不至于个人承担那么多费用了。“买卖越大,越要讲法治”,包括环境保护、劳动关系这些,看来将来是要请个靠谱的法律顾问了。
挣了点钱怎么办?有人选择扩大规模,有人选择多种经营,还有人去县城买房子。姐姐村里的一位“能人”更是有想法,看到了农村养老产业的市场空白,连连问我这个机会值不值得投资试一试。他还讲,养老公寓的建设有孝心、有爱心,镇上和县里都很支持。难就难在不懂行,没有熟悉养老、医疗产业规律的专门人才。就算勉强开张了,经营过程中的行业标准,比如餐饮、消防都不能凭感觉来弄,“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他的感叹,也道出了一些地方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知识饥渴、求贤若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亲们眼中“特色”的“特”,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已经比前些年成熟得多。但是,如何蹚出这条特色路子却是知易行难,其中最难就在“人才”二字。公司有白领,工厂有蓝领,而对乡村产业发展来说,有知识、有专业、有能力的人才,可谓是不可或缺的“绿领”。
产业要兴旺,人才得先安定。远房的大姐夫诉苦,考上小学教师编制的儿媳妇被分到50多里地外的学校,上下班太远不方便。可是换个角度看,偏远乡村学校谁都不愿意去,就算当地企业招来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怎么解决呢?所以说,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夯实产业兴旺这块乡村振兴的基石,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科学延伸,必须配套搞好乡村人才振兴,让“绿领”们住得下、干得好,还有体面的收入与生活。
捧起一抔乡愁土,算本乡村振兴账。咱们农村人常说“不要忘本”,这个“本”指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本”就是农村老百姓的幸福。要让大家都得实惠、心里都“舒坦”,就算是没有忘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给农业产业输送人才,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乡村振兴的小康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作者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职工)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