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多项指标企稳向好 政策年内还发力

04.07.2014  11:38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为55%,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超过荣枯线5个百分点维持高位。与近日发布的6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的向好数据相互印证,服务业的扩张也正是对制造业复苏的有效“证据”。专家指出,非制造业PMI数字仍处高位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全年经济目标能够实现基本已经确定。
  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上半年一系列的“微刺激”措施终于连续显出了实效。统计显示,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回升较为明显。其中,大宗商品批发业新订单指数大幅提升,反映出制造业经济稳中趋升的传导效应;另外表现最为亮眼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达到了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商务活动的活跃态势。
  同时,此前发布的6月制造业PMI为51.0%,连续4个月回升并创下年内新高。其中反映市场需求端的新订单指数为52.8%,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为去年10月以来的高点;生产指数则连续2个月回升,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达到53.0%,制造业生产的平稳增长走势显露无疑,经济活力已经明显有所增强。
  “稳增长的财政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定向降准以及一些结构调整和改革方面的措施,都是利好因素。这些措施共同的效果就是使市场需求增长逐步走稳,企业的订单水平逐步走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称,PMI呈现向上的态势的数据有力表明了我国经济由低转稳。
  外部需求稳中趋升
  对于非制造业整体走强的原因,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分析认为,“最主要特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升幅明显,这与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上升密切相关。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活动等指数都位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新订单指数和价格指数也在上扬,说明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蓬勃生长。此外,小企业就业状况有所转好,从业人员指数环比回升4个百分点以上,说明4-6月份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定向降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
  商贸活动的景气与制造业投资维持增速密切相关。从6月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具体指数看,一方面,宏观需求外部环境逐渐回暖,欧美经济复苏较为明确的预期在出口端让此前疲软的需求状况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内部需求的改善也有力刺激了进口需求,助力经济企稳回暖。
  “在PMI的分类指数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因为企业最根本的是以销定产,就是你有多大的订单,你才能预测到未来生产是什么状态。6月份新出口订单比上个月回升1.0个百分点,这1.0个百分点不是一个小数,说明出口进到一个扩张期,而且回升的幅度又令人鼓舞。”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
  仍需防范下行压力
  从数据看,今年以来“精准发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见到了效果,对实体经济的连续支持动作使得二季度经济走稳的趋势也得以确立。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向好层面中仍隐含风险因子。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以来对基建投资增幅的加大、结构性减税、定向降准和刚刚出台的银行业降低存贷款比例等一系列政策,都意在对冲地产下滑带来的经济下行的风险。”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分析。
  不过,这份风险不能否定整体回暖趋势的中国经济,并且由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持续性,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无疑是必要的。“现在的困难、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够化解的。一方面经济总体企稳回升,稳中有进是确定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化解产能过剩的这个任务仍十分艰巨。”姚景源说。
  “今年总体经济达到7.5%的目标目前看是可以预期的。下半年宏观政策整体上将‘稳中趋松’,通过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水利等领域的重点政策支持发力拉动短期增长并促进结构调整。”中行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景彤近日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