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两会特别报道:全面小康 决胜在望

31.12.2019  05:11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打下令人难忘的烙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安徽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

  不久前,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披露:今年以来,安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冲刺节拍,我们才能读懂2019年一路向前奔跑的非同寻常之处,才能读懂这个“新的重大进展”的影响深远意义,才能读懂安徽矢志决战决胜的无比坚定决心。

  全面小康,决胜在望。从淮北平原到江南水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正描绘出一幅政通人和、物阜民丰、欣欣向荣的壮美画卷!

   高质量发展  筑牢全面小康基石

  金秋时节,长空万里。9月20日,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位嘉宾云集安徽,共赴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从国家层面赋予大会重要定位,标志着世界制造业大会正式成为国家级水平的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这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制造业盛会,大会集中签约638个项目、投资总额7351亿元,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模式之新、影响之广在安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制造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兴则经济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铜墙铁壁”脱胎换骨,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集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芯屏器合”异军突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获批……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推进,挺起了新兴工业大省的脊梁。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逐步构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朵朵绚丽的科技之花结出了丰硕的产业之果。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则是背后的助推器。安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3+2”清单制度体系,省级政府权责事项为全国最少,打造“皖事通办”品牌,实现1000项政务服务全程网办、1000项便民服务“指尖办”,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取得重要突破。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我省居全国第5名。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首次突破500万户大关,达到506.8万户,同比增长15.97%。

  高质量发展带来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378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7.8%,居全国第6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5元,增长9.2%,增幅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5元,增长10.1%,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

  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全面小康的成色。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徽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方位协调  提升全面小康水平

  12月1日7时17分,高铁阜阳西站。G7787次列车载着一路欢声笑语,驶向上海虹桥站。

  这一天,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郑阜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安徽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在全国路网大格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也是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全域纳入规划范围。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是国家规划纲要定位的安徽“四大优势”。

  向东看,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向西看,安徽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右逢源”的优势更加凸显,安徽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从北向南,由东到西,安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决胜全面小康必须下好协调发展这盘大棋。

  扩容升级合肥都市圈、优化提升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谋划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绿色发展……安徽坚持以“一圈五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高铁到阜阳,回家奔小康”。隆冬时节,阜阳市“接您回家”活动已经启动,向阜阳籍在外人员发出“回家”的召唤。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13年,吸引不少农民工回乡务工、技术人员回乡就业、投资者返乡创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安徽人口迁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新时期。回家的脚步走向哪里?不论进城还是返乡,既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更带来了发展的潜力,促进区域发展走向协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安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指标和人均指标接近或部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较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各城市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越来越多的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安徽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11月底,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7051个,已认定美丽乡村454个、重点示范村145个;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步完成。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乡村的美丽嬗变,变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精神文明打底。安徽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养工程,持续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全省共有4人获“时代楷模”称号,2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37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选全国试点数居于前列,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0%。移风易俗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文明城市创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度攻坚  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今年我们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了!”歙县昌溪乡双源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杨俊森兴奋地说。该村通过“村集体茶厂+有机茶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茶产业滚动发展,找到一条带领群众稳定脱贫的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安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年度减贫计划。2014年建档立卡484万人,预计今年底降至8.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6%。

  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安徽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把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今年省级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亿元,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地区。沿淮行蓄洪区4个贫困县有整治任务的170个庄台全面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核心指标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涉及贫困户32960户69023人已全部整改,获国务院扶贫办肯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抓好摘帽贫困县、出列贫困村和已脱贫人口的后续帮扶,进一步提升精准脱贫质量。

  “今年茶叶收入有1万多元,明年争取挣到2万元。”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村民程捷华今年刚脱贫,就开始盘算明年如何发展生产。  “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不致富对不起党!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徽在污染防治上敢于亮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1月至1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46.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72.5%;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5.2%,好于年度目标3.5个百分点。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安徽在风险防控上主动出击,始终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科学制定实施“1+8+N”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全面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决胜全面小康正处于向终点冲刺的关键时刻。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攻下最难的堡垒、啃下最硬的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更公平共享  分好全面小康“蛋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体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民生工程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平塘王村村民付玲玲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她身患重病,治疗后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状况一度不堪重负。在民生工程的支持下,她申请了农村低保,办理了特殊病门诊卡,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生活负担减轻不少,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信心。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安徽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连续12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安徽研究出台《加快推进安徽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在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上持续发力。着力抓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建设,不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全省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扩招工作成效居全国首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等教育“551”建设计划,推动重点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高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安徽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措施,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推进“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1月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3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深入推进技工大省建设,全省新增技能人才28.8万人。

  社会保障网织得更牢更密。安徽加快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202.91万人、3500.8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完善城乡低保制度,93个县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加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扎实推动住房租赁国家试点工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13.56万套,完成率133.03%。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安徽建设持续发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在4个省辖市试点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组建16个城市医联体,在37个县(市)组建8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试点,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安徽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构建乡村善治新模式,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大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扫黑办通报中安徽15项指标位居前5。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集中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实现“七连升”,达到98.09%的历史高位。

  2020年即将来临,全面小康,决胜在望。

  在追梦圆梦的火热实践中,我们懂得这样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

  拥抱2020年,7000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拥抱2020年,安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等待7000万江淮儿女共同创造!(记者  吴林红)

[ 编辑:关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