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集体林业发展
15.10.2014 19:03
本文来源: 林业厅
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高且收益率低下,如何走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既能保证林农增收,又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近日,记者前往宜宾市长宁县、绵阳市安县、广元市昭化区等地实地采访。
如何经营林地?
立体开发提效益
10月6日,上午,长宁县开佛镇,天气阴沉。
种植专业大户郑志强的基地大棚里遍地竹荪,“60多亩的长裙竹荪,纯利润70万元以上。”郑志强说,自从7年前林权改革之后,他就流转了100亩林地,年产值近百万元。
“这在长宁县并非个案。”长宁县林业局局长牟汝彬介绍,长宁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4%,拥有竹林71.85万亩,涉及30多万农户。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后,摆在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农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盘活林地林木?
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村民在探索中发现,采取林地立体开发模式,打造林下、林中、林上各种经营模式的复合开发,能够有效增加林业产出。
郑志强说,除了60多亩的长裙竹荪,自家还有50多亩棉竹,眼下正在采收。今年每亩能收近三吨竹子,每吨500元,能卖1500元。但是,卖竹子的收入只占竹林总产出的14%左右。见记者不相信,他拿出了账本:每亩竹林下,可以养25只特色山鸡,每只鸡市场售价90元左右,而一年可以养两茬,收入4500元;饲养2头跑山猪,每头市场价约1200元,每年同样可以饲养两茬,收入4800元,两者合计就是9300多元,“你说是不是卖竹子只占到了小头嘛!”郑志强开心地说。
省林业厅林改处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在10个林业重点县开展林地立体空间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内林下种养面积已经突破340万亩,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规模突破1.1亿只(头),年产值超过470亿元,亩均产值过万元。
如何保护生态?
合理开发利用
林地多位于山区丘陵,与耕地相比,林地土壤肥力有限,且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从事林下种养的过程中,如何找到效益和生态的平衡点?
在安县林业局副局长吴敏富眼中,这不是问题。“找对方法就行了”。他介绍,在安县要选择性地对林地实施轮休:种植中药材轮休期是一年半左右,林下养殖则是一年。
10月7日,记者在安县沸水镇三合村天台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林地内看到,几只山鸡正悠然地觅食。与之相邻的另一处铁丝网内,一棵棵大树下栽种着芍药。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两年前,一家企业在这里承包了1000亩林地,用于发展林下种养。而不远处,第一批轮休的300亩林地正处于闲置状态。
为了保护生态,安县林业局还制定了技术标准,每亩山林养鸡的数量均要求控制在30只左右,不能让林地超负荷运营。
“我们建议,一般坡度大、土壤贫瘠的地区选林下养殖;坡度小的地区考虑发展林下种植。”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提高林地产出和林地休整的平衡,目前全省“万亩林亿元钱”模式中的林地都采取了轮休模式。
如何助农增收?
延长产业链
林下种养的产品如何销售?市场前景如何?这是摆在林农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也是实现林农增收的关键。“竹子和木材的销路不用愁。”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我省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全省范围内实现天然林禁采,全省每年所需2000万立方米木材,有一半靠省外调运和进口,因此本省的竹子和木材根本供不应求。
可林下种养的其他农副产品的销路该如何打通?
昭化区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磊介绍,昭化区的核桃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核桃1200万斤,曾经的销路问题一直是当地林农“丰收后的苦涩”。
“如果只卖林产品,太可惜了。”广元市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勇介绍,在昭化区,每公斤核桃零售价仅为30元左右,按亩产200公斤计算,产值不过6000元。
若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结果就明显不同。1亩核桃原料可加工近1.8万元的核桃制品。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林农的核桃价格每公斤也能增加2元,一亩地就能助农增收400元,此外,在企业落地的同时,还可以解决当地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看到了延长产业链带来的效益之后,在昭化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引进30余家核桃加工企业与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签订产销合作协议,每年能够就地消化核桃300多万公斤。(记者 王成栋)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5.10.2014 19:03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