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雨露滋润乡村 安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23.09.2018  19:06

  到村口观看戏剧名角的演出,去农家书屋免费借阅图书,在农民文化乐园广场上自编自演……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创新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断为广大农村群众送来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

  “文化大餐”送进村,让群众得实惠

  “两不愁,三保障,贫困面貌大变样。村村通,路路畅,致富引来金凤凰……”9月21日傍晚,在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文化广场上,一堂“农民夜校”吸引众多乡亲围坐观看。年逾古稀的省级非遗界首渔鼓传承人苗清臣,身背渔鼓筒,手持竹简板,表演一段铿锵唱段,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当前重要扶贫政策,赢得阵阵喝彩。

  近年来,我省创新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将“文化大餐”源源不断地送到乡亲家门口。自去年起,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携手开展“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每年走进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今年1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向群众送“文化年货”活动全面启动,一个多月时间里,6000余场各类活动遍布江淮大地。

  广大农村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在全省1553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为每村建起农民身边的图书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送戏进万村”活动为每村每年送上一场高质量的正规演出……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无到有、从村到户,来到农民身边。

  文化资源“”起来,让群众享便利

  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或硬笔、或软笔,装裱进精致的木框里,摆放在整齐的图书中间,这是记者在明光市苏巷镇牛郢村农家书屋看到的情景。“这些都是书屋书法比赛征集来的优秀作品。放下锄头、拿起笔头,农民也能展现艺术风采。 ”书屋管理员曾庆国介绍,仅今年上半年,该书屋就先后举办了送春联、猜灯谜、春种技术和防疫培训会等多项活动。常态化活动持续提升人气指数,让农家书屋迸发勃勃生机。

  目前,文化惠民工程在我省广大农村全面开花。建起来,更要“转起来”,才能成为扎根农村的文化阵地。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我省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深入推进县域公共图书总分馆制建设,让县城图书馆的优质图书定期流转到村里农家书屋。今年,我省全面推进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将实现县域群众文化资源联动共享。

  文化惠民工程的管理重在落实到人,我省在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纳入干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从去年开始,省文化厅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试点村招募1名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负责管理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并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贴。

  文化食粮“”下去,让群众唱主角

  近日,中国舞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走进凤阳县小岗村,与我省优秀文艺工作者们联袂登台,为当地群众送上一场精彩文艺盛宴。活动期间,志愿服务团还到小岗学校开展了艺术辅导,对孩子们进行手把手教学,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文化“输血”容易,文化“造血”不易。繁荣乡村文化,既要将“”文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又要深“”文化,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壮大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扶持民营院团、培养非遗传承人、发挥乡贤和文化骨干作用、扩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打造这6支人才队伍,不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全省仅文化辅导员即已超过1万人,“十三五”末有望达到1.5万人。

  唱农民,唱农村,农民唱,大家唱。自2008年创办以来,中国农民歌会在“大包干”发源地滁州市已经成功举办六届。 9月23日,第七届中国农民歌会将再度唱响,并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滁州分会场活动合并举办,让平凡的农民登上国家级舞台,传递对扎根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 (记者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