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18.12.2018  17:12

合肥 热线讯 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墨子”“悟空”和“天宫”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伴随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在40年间,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在安徽竞相涌现,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11月27日下午,安徽省政府 新闻 办召开“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在新闻发布会上,罗平介绍,40年来,安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10家,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全省建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

“全省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罗平介绍,安徽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

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方面,全省已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家、省级高新区10家,逐步形成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关键,罗平介绍,安徽紧扣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全省已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4家、其中国家级25家,众创空间139家、其中国家备案42家。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的模式,共吸引39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

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方面,安徽先后出台实施合芜蚌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型省份“1+6+2”政策以及支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大院大所合作等系列十条政策,加快建设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逐步构建了涵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样化工具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不久前,一则来自我省的科技成果新闻引发各方关注——被称为“人造太阳”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继2017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2018年10月又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此外,还有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率先实现我国浮法玻璃由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显示领域的完美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全球首条TFT-LCD10。5代线的开工,使京东方跃升全球显示行业三甲等。

力争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

当前,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下一步,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将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推进,在哪些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面对记者提问,罗平表示,面对新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战略部署,即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着力打造技术创新密集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

下一步,安徽科技创新工作将以提升科技支撑五大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加强“一室一中心”建设为先锋,聚焦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全链条,统筹加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力争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