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协同创新促多赢 政产学研融合喜结硕果

25.11.2015  08:40

    2015年1月9日,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此次大会共奖励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皖西学院教授陈乃富、博士韩邦兴作为成果完成人的《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安徽省属高校中唯一获奖单位。

近年来,在国家以及省市科技创新政策的引领下,皖西学院依靠生物、机械、地理等优势学科领域丰富的资源,以政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着力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联合共建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深度合作,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和国内外2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走出一条协同创新促多赢 、产学研用融合结硕果的坦途,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

科研创新团队有特色  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成亮点

皖西学院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将学缘相近相关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成立研究所和中心,形成科研创新团队。在产学研合作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大别山自然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炼制、电子信息与信号处理、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环境资源开发与治理、旅游开发及文化创意等科研创新团队。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霍山石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独特的药用和养生价值及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科技厅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该校在全力开展霍山石斛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了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并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霍山石斛产业的发展。该校霍山石斛产业化及皖西大别山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成为安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石斛产业化开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依托于皖西学院的“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多年研究、多方努力,完成了霍山石斛组织培养和原球茎液体培养技术研究,解决了霍山石斛种质资源保护问题;建立了霍山石斛ISSR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和霍山石斛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霍山石斛GAP基地技术标准和霍山石斛相关产品制作工艺标准,解决了霍山石斛的质量标准控制问题;建立了霍山石斛产业化快繁技术体系,解决了霍山石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霍山石斛产业化技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霍山石斛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该校和六安市林业局、霍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于2012年7月成功主办了“2012年全国石斛(霍山石斛)产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有力地促进了霍山石斛产业发展,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反响强烈。近年来,该校陈乃富科研团队获批各种级别项目总数超过50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开发新产品3个;指导110亩石斛种植基地建设;指导建设组培中心2个,繁育石斛种苗1840万株;2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通过评审;1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批新品种2个;获批制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并获批第七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同时,皖西学院科研团队先后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生长强劲等鲜明特征特性的“霍山石斛3号”及具有萌蘖力强、抗逆性强等鲜明特征特性的“霍山石斛4号”等,取得10余项研究成果。2014年,该校立项的《国家石斛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获第八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立项建设;该校立项的《霍山石斛标准化栽培与示范推广》获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该校立项的《基于濒危药用植物霍山石斛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药材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建设。今年,该校科研团队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同生物转化及其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积累的影响—以霍山石斛为例”等研究项目,并完成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霍山石斛种苗繁育技术规程》项目共4项。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组织大部分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渠道。2009年7月,浙江精工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皖西学院合作,决定在皖西学院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成立“安徽圣农植物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每年为研究中心提供不少于20万元的研究经费,共同就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研究开发计划。2010年7月,安徽圣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该校工程中心,在霍山县太平畈乡建设“霍山石斛原生态栽培基地”1000亩,由皖西学院提供组培苗到原产地进行原生态栽培和技术指导,目前已形成年产6000万株至1亿株经济作物种苗的生产能力,并初步形成石斛饮料、石斛浸膏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原生态石斛栽培基地和开发平台。

同时,该校与安徽中医学院、六安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大别山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科技工作协议;与安徽农业大学、六安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霍山县人民政府、安徽省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安徽圣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协同创新,共同推动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等一揽子协议。通过上述各方面协同协作,该校已实现了霍山石斛组培苗的种质资源保护、规模化繁殖、野外规模化炼苗与种植及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师生科技创新水平

六安市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以来,皖西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主动寻求合作与服务的空间,逐渐提升和扩展政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发展水平,2014年,由六安市委市政府、集中示范园区和皖西学院共同筹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并于同年12月12日在六安市科创中心启动运营。通过多年努力,皖西学院与六安市和霍山、金寨、寿县、霍邱等县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区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相继与六安市科技局、文广新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并且与2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该校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孔敏说,“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以来,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我们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坚持内涵发展,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创新,根据企业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好的专业人才,有效缩短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学生参与科研的做法,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近年来该校学生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多项。多次荣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学校不断加强与地方企业间的合作,推动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相继与百余家企业合作,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建设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一平台不仅能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全面、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强化了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市场,主体在企业,但是主力军在高校。” 该校院长刘学忠说,“作为全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性高级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学校在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上连续获得资助,在推进与地方政府及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开创性的科技研发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改革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2012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考察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霍山县工业园区后指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对加快大别山区乃至安徽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意义重大。近年来,该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教授、博士及相关专家和科研人员500多人次,分别前往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霍山县、霍邱县、寿县等县区,以“教授博士企业行”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让专家教授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了解需求、解决难题、推广成果,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皖西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和六安市发展规划,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开发工作,全面推动产学研结合,为解决六安经济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供服务。高层次纵向项目的引导和有效的横向项目的合作,极大的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大幅提高。2015年4月,学校与六安市裕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油茶油用牡丹复合经营技术研究,在六安市独山镇建立了200亩油用牡丹育苗基地,10000亩油茶油用牡丹育苗复合经营产业化基地,600亩油用牡丹太子参复合经营产业化示范基地。与安徽淮滨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依托中心转化的3项省级科技成果,选育的4个盐肤木栽培优良品种,推广盐肤木人工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科技成果《白芨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在安徽斛生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转化,已在宣城、太和两地建立育苗基地8亩。明年种植种苗将达100亩,预计产值600万元。

进一步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促进学校和优势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化校政、校地、校校(院)、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我们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建皖西大学的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该校党委书记熊健欣喜地说,“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在市政协‘加强全市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资政会上强调,皖西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始终围绕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服务,并在霍山石斛培育及产业化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皖西学院是六安人民的‘清华’和‘北大’。我们一定要把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化为前进的大力,充分运用好、发挥好学校的智库及人才队伍优势,进一步深入贯彻‘协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创新合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强力助推大别山区域经济社会新发展。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围绕生物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环境资源开发与治理、机械与智能信息处理、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治理、旅游开发及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在研究开发中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该校科技处处长宋军说,“今后我们一要更加注重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标志性成果的产生;二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三要更加注重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四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五要更加注重科研制度建设和完善;六要更加注重提高对科研骨干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皖西学院在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的同时,也充分注重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和传承创新功能,在弘扬与继承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促进老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效颇丰。近三年来,该校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项,被省科技厅、教育厅立项59项,其中重点项目14项。横向课题及各类科研基地到账经费2600多万元,获专利14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9项。教师通过承担横向课题,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产业化技术开发效益显著。

该校目前正在围绕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科技成果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并全面推进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中形成优势与特色,为皖西和大别山区的经济社会新发展及文化强省、科技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特约通讯员: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