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凝聚奋进力量

25.09.2018  19:50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近年来,我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这个精神力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丰润道德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

   高举旗帜聚民心,唱响主流思想舆论“最强音

  “两不愁,三保障,贫困面貌大变样。村村通,路路畅,致富引来金凤凰……”9月21日傍晚,在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文化广场上,一堂“农民夜校”吸引众多乡亲围坐观看。年逾古稀的省级非遗界首渔鼓传承人苗清臣,身背渔鼓筒,手持竹简板,用一段浸润乡音乡韵的铿锵唱段,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当前重要扶贫政策,赢得阵阵喝彩。

  新思想领航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我省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心中,聚焦群众所思所盼,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分众化、互动式、便民式宣讲,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植基层、贴近群众,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宣讲阐释党的好政策、展示发展新成果的实践平台,已成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阵地。群众聚在哪儿,宣讲就覆盖到哪儿;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群众想怎么听就怎么讲。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淮大地涌现,全省16个省辖市已实现全覆盖,并不断向县乡村基层一线延伸。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我省新闻战线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报道到世界制造业大会和国际徽商大会报道,从聚焦安徽科技创新到挖掘打赢脱贫攻坚战经验,从推出典型人物到关切民生热点……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个个感人的镜头,全方位展示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安徽经验”。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从出台系列政策法规,到依法查处违法网站和网络账号,我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党的声音成为互联网最强音。今年初以来,全省深入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处置网络有害信息4.5万条,核查IP地址5.9亿条,查处违法违规网站14个,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空间。

   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精神文明“正能量

  最大气有力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近年来,我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多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如何充分发挥核心价值和道德引领作用,让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014年,我省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以六个专项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无论是文明城市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文化阵地建设等,均围绕这一主线来谋划和展开。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成为江淮儿女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最美人物”擘画当代安徽的价值年轮,“安徽好人多”已经成为闪耀全国的精神标识。近年来,我省健全完善身边好人评选、宣传、学习、礼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评选各级身边好人。 “跪守讲台”10余载的最美教师李元芳,高压线上的“舞者”许启金,“大国工匠”周东红……截至2017年,我省当选“中国好人”总数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19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当选总数首次跃升为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启动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充分发挥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好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争相效仿的道德榜样和看齐对照的价值坐标。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源于富有创造性的扎实工作。我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深化“三线三边”综合治理,统筹推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加大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去年11月,淮北、蚌埠、宣城、安庆当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当涂、天长、巢湖获评首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我省新当选数位居全国第一。

   打响江淮文化品牌,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体现“四个讴歌”、展现江淮儿女投身改革发展火热实践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打响江淮文化品牌,凸显安徽文化“软实力”。

  徽风吹艺苑,皖韵吐芳华。近两年,我省文艺百花园既出精品,又出人才,共收获全国性文艺奖项26项。其中,在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省广播剧《板车女孩》、歌曲《多想对你说》《走在小康路上》3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省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敢于“走出去”,大方“展身段”。今年5月,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我省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在6月9日中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在故宫博物院畅音阁举行徽班进京展演活动,这是“徽班进京”228年后徽腔徽调再次唱响故宫。

  主动“请进来”,善于“巧借力”。自去年12月起,我省策划举办“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分8个批次分别邀请全国知名摄影家、音乐家、诗人、曲艺家、戏剧家、美术家、舞蹈家、作家,行走江淮大地,感知时代气象,汲取创作营养。

  文艺精品为文化产业供给优质资源,文化产业则为文艺精品走进百姓生活提供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创新发展,一大批中国首创、世界一流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新兴业态集中呈现。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动和支撑。据省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省235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增长12.7%,比全国、中部分别高出1.9个和1.6个百分点。在今年5月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且均是第9次入选。其中,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连续5年保持全国同行第一,并且连续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创新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去年7月,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24小时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亮相,成为传统书店行业一次颠覆式的创新和具体实践。去年9月,“有戏安徽”专区上线,实现艺术与技术融合,并首次同步直播大型黄梅清唱剧《红梅赞》。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随着我省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带动和关联效应日益突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跨界融合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城乡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实在。

  公共文化场馆为民所建,也应为民共享。自2013年起,我省将“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列入33项民生工程之一,财政资金投入随着免费开放场馆数量的增加而稳步增长。今年,全省89个博物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8个美术馆、121个文化馆、1438个文化站,共计1789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为了让“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我省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和“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我省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大餐送下来,让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近年来我省文化领域创造的最新成果。自去年起,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携手开展“文艺扶贫携手小康”惠民演出,每年走进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今年1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向群众送“文化年货”活动全面启动,一个多月时间里,6000余场活动遍布江淮大地。

  全民共享文化宴,真金直补惠民生。自2014年以来,我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连续四届消费季活动,累计省重点活动达229项(次),直接参与人数超2.22亿人次,直接带动文化消费162.57亿元。今年,第五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推出40项重点活动,征集701家特约商户,安排918万元省级资金,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嘉年华,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记者 张理想)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